2023年,新化法院紧扣“准确查明事实、实质化解纠纷”审级职能定位,坚持“实质化解是最佳司法效果”理念,以“三聚焦”实现案结事了,体现实质化解纠纷的案-件比全省一类法院第一名,民事一审服判息诉率、民事一审上诉率均列全省一类法院第二名。
聚焦全过程调解,致力于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
全面推进诉源治理。以法庭为单位召开了诉源治理座谈会10次,覆盖25个街道乡镇,形成了街道乡镇党委、政府参与,街道乡镇政法办、法庭、派出所、司法所联勤联动的诉源治理格局。成立诉前调解团队,畅通与行业协会、行业组织、商会等对接渠道,推进调解前置,实质发挥行业调解、商会调解等诉前调解作用。2023年以来,诉前调解3197案,成功调解2025案,成功率63.34%。优先选择调解结案。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工作原则,大力推动民事纠纷有效化解。运用多种方式,找准双方的利益平衡点,寻求矛盾化解的突破点,加强对当事人辩法析理,既解开当事人的“法结”,也解开当事人的“心结”。2023年以来,民事一审调撤案件数3009件,调撤率55.29%。
聚焦高质量审判,致力于提升办案质效。
全面建设专业审判团队。为优化审判资源配置,成立专业化刑事审判团队2个、专业化民事审判团队6个,根据案由细分为19个办案团队,最大限度体现繁简分流、快慢分道、专事专办,提升团队办案专业水平。加强案件质量全过程监管。落实院庭长对“四类案件”的监管,进一步规范监管范围和程序。充分发挥院庭长办案示范表率作用和专业法官会议、审判委员会研讨把关作用。加强裁判文书说理和法律适用。组织干警认真学习裁判文书格式规定,掌握各项规范、标准的具体要求。坚持多到现场、多听意见、多方论证,深入了解和把握与案件有关的社会背景、传统文化、民情风俗等事实,让查证的事实更贴近事情真相,夯实司法裁判的社会民意基础。2023年以来,民事案件发改率为0.79%,在全省一类法院中排名第3名。
聚焦执源治理,致力于法律义务在执前履行。
紧盯判(调)后督促履行制度,实行“谁办理、谁审理、谁负责督促履行”机制。加强案件事实认定和法律文书说理,提高法律文书自动履行率,减少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实行执行通知前置与执行告知,把执行通知书内容写入裁判文书主文,在权利人申请强制执行前,由审判阶段办案人员告知义务人不履行生效裁判文书的法律后果,督促及时履行义务。2023年以来,调解结案进入执行程序案件数为235件,仅占全部调解结案数的12.21%。强化执行威慑力,促使义务人自觉履行。严厉惩戒失信被执行人,依法打击执行“老赖”。2023年以来,新化法院共计移送拒执案件6件,已判决拒执犯罪3件,限制高消费1320人,纳入失信名单559人,司法拘留62人,在微信、抖音曝光失信被执行人70人次,产生了良好的震慑作用。推进“立审执一体化”,从源头上减少执行案件数量。加强各部门工作衔接,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构建立案、审理、财产保全、执行、执转破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将法律文书可执行性及即时履行的比例作为审判部门及审判法官案件质效的参考因素,切实形成解决执行难的内部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