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党支部赵英资分享《爱、洋葱和惠特比》
在这本书中,有老人对生命、友情的智慧之语,有一份浓烈而从未宣之于口的爱情,也有一位老年人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生。面对死亡,主人公说道“我想失去亲友最难过的地方就在于,你还需要继续面对同样的情境”;回顾一生,主人公敢说“我不确定自己是否还有足够时间,将这辈子从头到尾地回顾一遍,毕竟发生了那么多事情。我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没攀过高山或赢得奖牌,也从没登上舞台并万众瞩目,或一马当先地冲过终点。但我敢说,我这一生过得并不平凡”。希望每一位终将步入老年的人都能不温和地走入那个良夜。
第二党支部钟李一分享《古诗词课》
古诗词的韵味不仅在于音节之美,还存在于以自身体验经历及情感与诗文相碰撞擦出的火花,更在以所知所学来解构诗文中蕴含的丰富、复杂的信息之中隽永。通过古诗词这扇窗,我们观人生百态,感贪嗔痴念,窥万千可能,寻此心安处。除此,阅读古典诗词能更好架构起我们与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关联,在我们的解读中汉语的精美与绝妙表达焕发生机,并反哺培养我们对语言的敏感性,能够更多地理解语言、获得语言,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字词之间相承。
第三党支部唐满兰分享《平凡的世界》
人生而平凡,但我们不能沉迷于平凡的生活中,平凡的背后可以激情澎湃。向上而生,向阳而栖,平凡中亦可成就伟大。正如路遥在书中写的,“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只有永不遏制的奋斗,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是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愿我们在自己的每一个角色中都能奋勇向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同时也希望我们在努力拼博时也要保持一颗平凡的心,在拒绝平庸的同时学会接受平凡,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但是只有奋斗过,努力过才不会后悔。
第四党支部谭琛分享《无尽攀登》
这本书是中国登山家夏伯渝老师的自传。夏伯渝1949年出生于重庆,1974年入选中国登山队。1975年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因把睡袋借给队友,导致双脚严重冻伤被截肢,当时的他只有26岁。为了攀登心中的那一座山,他没有一天停止过锻炼,甚至在经历再次截肢、癌症等多重磨难面前,他都没有放弃。2018年,夏伯渝第五次挑战登顶终于成功。夏老先生成为第一个依靠双脚假肢登上珠峰的中国人,亦是当之无愧打破了中国人登顶珠峰最大年龄的记录,更是获得了第四位劳伦斯世界体育奖的中国人。
69岁高龄,43年逐梦,夏老先生用一生的坚持告诉我们,我们人类和珠穆朗马峰的距离有多遥远,用一生的努力告诉我们,要克服这段距离,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装备、技术和体力,更是永不言败的精神和一生的付出。
第五党支部刘志丹分享《大家小书: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该书是比较文学专家乐黛云近年来有关中西文化比较与对话的学术随笔集。共收入文章8篇,其立意在关注中西方的差别与对话,探讨多元文化发展与跨文化对话的可能性,致力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重构。并立足于复杂性思维,讨论多元跨文化语境中中国比较文学、现代文学发展的具体问题。作者反观东方文化的精神,寻找中国民族文化的自我完善之路及现实意义,眼界开阔,立论清晰,是比较文化和世界文化领域的前沿之作。一种文化只有种子还不行,它还需要发展,需要开花结果。传统失去了创造,也是要死灭的,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所谓创造就是不断“以发展的观点,结合过去同现在的条件和要求,向未来的文化展开一个新的起点”;文化自觉应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方向,也就是说从传统和创造的结合中去看待未来。这样的文化自觉就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必须面对现实,展望未来。
第六党支部王丽君分享《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生活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余华说:“人不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人只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生活有时候很残忍,他几乎剥夺了我们的一切,有时候带来的苦难让人看不到尽头,可总有些东西是我们能够把握的,越是贫穷越显得感情丰盈,越是苦难越显珍惜。在经历了一切再回过头看,我们要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承受苦难之后依旧乐观的去面对生活,这就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想推荐这本书的主要原因,要我们乐观地去面对生活,面对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
第七党支部李徽分享《西窗法雨》
《西窗法雨》由一个个短小精练的故事组成,寥寥千字,文风幽默,不拘泥于阅读顺序。书中从苏格拉底的故事讲起,又以苏格拉底的故事结尾,中间还穿插有许多著名的西方法律案例,让人在读故事的同时触碰到法律历史上的每个里程碑。书中并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文,但它构筑了一个庞大而具象的法治框架,从中回溯法的渊源,看到西方的判例法制度、违宪审查制度、自由心证等等。继而从这框架中窥探东西方法治差异,对人权、公平、正义等理念有所领悟,对中国法治的未来有所思考。
第八党支部陈辉分享《清风传家 严以治家》
本书共有十个篇章,每一篇章都是围绕廉洁清风,走正道、做正事、立正言的主题,结合正反面人物故事加以诠释,作者衷心希望每一个家庭都有清廉家风,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从清廉家风中汲取力量,走好做人、从政的每一步。《孟子》有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是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从家庭中来,当我们进入社会,建设国家时,我们的价值观、道德修养、言谈举止无不带着深刻的家庭烙印。如果一个人在家庭中养成了美德嘉行,那么它带给社会的将是一缕“清风”,如果一个人在家庭中沾染了恶习,那么他带给社会的必定是一股“浊流”。家庭的幸福和谐,不在于名车豪宅、钟鼓馔玉,而在于优良的家风。“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清廉、纯正的家风可以源远流长,让家人受益无穷。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清廉家风是对家人最好的馈赠,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就有“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志愿与情怀,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应该继承先贤们的家国情怀,把建设清廉家风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用清廉家风涤荡歪风邪气。
第九党支部李倩分享《高效休息法》
书里介绍了七种休息法。在书的最后,作者提到了一首诗,这诗是朱迪·布朗的,名字叫《火》:“是什么让火焰燃烧 是薪柴之间的空隙 它们靠此呼吸 好事也好,薪柴也罢 堆得太多太密 难免会使火焰熄灭 仿佛就像 浇上一桶水一般。”这诗什么意思呢?世间本来如此,我们要接受事物本来的样子。就是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我们都不能够没有空隙地生活、休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空隙,有了空隙,火才能燃烧起来。把它堆得太密以后,你发现你做不了太多的事。所以我希望,能够通过读这本书,大家能够放慢一下节奏,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一些空隙。给我们带来真正休息的不仅仅是睡眠、饮食和运动,还包括我们的大脑。这本书就是帮助我们的大脑去进行放松和休息的一本非常好的书籍。
第十党支部李云霞分享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
这本书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郑也夫教授几十年来读书、写作、做学问的心得体会,是根据郑教授上课的讲座整理而成,内容分为八讲,涉及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学术与日常生活,论文写作等,大家不要一听标题就觉得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专业书,郑教授是一位真正的大师,举重若轻,用最浅显的语言,说最深刻的道理。这本书是郑教授为社会学系的学生所写,但是对所有的文科生都很有指导意义,作为法律人,读书、思考、写作将贯穿我们的整个职业生涯,所以把这本书分享给大家。
第十一党支部刘杰分享《要件审判九步法》
这本书确立了具有普适性的办案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办案必须依循一定思路进行。本书以请求权和抗辩权基础作为法律适用的基本出发点,以法律规范构成要件作为审判的基本元素,以简明具体的操作步骤作为抽象审判思路的基本载体,将案件的审理分解为九个必经环节,为法律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办案思路。作为一名年轻的法律工作者,树立一个科学的方法论尤其重要,当我们将裁判思路以及方法牢记于心,活学活用时,我们的思维方式会更清晰,工作效率会大大提升,也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司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