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官助理到人民法庭庭长,十多个春秋,四千余日夜,黄雪姣潜心扎根基层,始终坚守“司法为民”初心,始终坚信“没有办不了的案件和化解不了的矛盾”。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办案能手”“调解能手”,2017年被湖南高院授予全省法院先进个人。2021年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期间,被选为“涟源政法英模”。
从校园到法院,从书本到实践,因年轻被质疑,是每一名法院新人所必须经历的阶段。
2013年,那是黄雪姣进入法院的第三年。在审理一起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纠纷案件中,被告申请对原告的伤情进行重新鉴定。原告方质疑法院不公,在法庭上哭闹甚至恶言相向。年纪轻、面子薄的黄雪姣强忍眼泪,微笑着给原告及其家属倒上热茶,请他们坐下来慢慢聊。
满上的热茶,让原告方的情绪逐渐稳定。黄雪姣用温和而坚定的话语回应当事人质疑,表明人民法院秉公执法,绝不会因当事人的身份地位影响判决。经过耐心释法明理,原被告双方最终达成和解,矛盾得以圆满化解。
群众的信任从哪里来?正是源于那杯热茶、那个微笑、那用心倾听的专注和那不厌其烦的解释。黄雪姣用自己的真诚打消了当事人的疑虑,用过硬的法律知识取得了当事人的信任,在干群之间架起了信任之桥。
群众之事无小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黄雪姣勇挑责任使命,切实帮助群众解决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
2021年开春的一天,“黄法官,邻居把我家的土磡挖垮了,你快来看看!”家住斗笠山镇的曾某焦急地找到黄庭长,黄庭长当即联系诉源治理工作站各责任部门人员,组织矛盾双方亲友赶到曾某家中。
据悉,双方因土磡问题积怨已久,多次发生冲突。现因不当挖掘,加之连日春雨,土磡继续塌方开裂,两家矛盾进一步激化。在黄雪姣的主持下,诉源治理工作站人员把两家人拉到一起开起了“屋场会”,通过看塌方现场、想解决方案、做思想工作,双方达成和解,并立即联系施工队对土磡进行了修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化三尺非一日之暖。’村里的家长里短、院落界址,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在诉前化解矛盾纠纷,避免当事人对簿公堂,就要找准突破口、对症下药,而这‘屋场会’就是排民忧、解民难、暖民心之举。”黄雪姣这样说。
人民法庭身处基层一线,肩负着法治乡村建设的重要职能。“送法进基层”是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
在日常案件办理中,黄雪姣就非常重视通过“以案释法”加深当事人对判决结果的有效认同。同时她还经常带着干警走上街头、走进社区、走入群众,宣传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援助。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启动以来,白天办理案件,晚上政治夜校。在繁忙的工作中,黄雪姣挤出时间认真备课,围绕《民法典》中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法律问题,先后到娄底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涟源市杨市镇板桥村等地开展法治讲座。专业细致的讲解,精挑细选的案例,高质量的法治课赢得了在场群众的称赞和掌声。
“做事最怕忙而无获。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做到位,让每一件事都实现最佳意义。”黄雪姣这样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