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许久没有坐下来认认真真看过一场电影了。
当院里发观影《半条棉被》的通知时,我默然就想起了在新疆棉花地里采棉花的岁月。新鲜棉花那种柔软、温暖,刚从枝头下来闻起来香香的味道,勾起了我很多关于勤工俭学的回忆。那些美好的回忆,跟棉花带给我的温暖是一样的,纯洁、一尘不染、让人可依可靠。至今我还留着20年前大学发的棉被,软软的,温暖如初。
看《半条棉被》,我哭得彻底。所幸坐在角落,没有打扰旁人。
苦与甜
“太苦了,她们真的太苦了!”我一遍遍地喃喃自语。泥泞的山路、单薄的衣服、疼痛的伤口,食不裹腹。主人公女战士身怀六甲,在泥里水里摸爬滚打,凄风冷雨,就是临死都在雨中。肉体上的煎熬,思想上被思念的吞噬,担心碰到下一具尸体是丈夫的恐惧,一种无可名状的苦跃屏幕之上。但我却又仿佛看到了她们的甜,是那二十几个人分吃几个红薯时的甜在嘴里,是那撕烂一纸休书背着娇妻睡炕头的甜在心头,是那匍匐前进救了战友守望四天四夜后的喜上眉梢。这就是甘苦与共!
冷与暖
影片用雨来渲染气氛。雨时而滴滴答答,时而倾盆如注;时而不知时节,时而懂得人意。秋雨袭来的南方山区,到处都是冰冷冰冷的。屋漏偏逢连夜雨,徐解秀的儿子躺在铺着烂席子的床上听着屋里滴滴答答的雨滴声、盖着蓑衣冻得瑟瑟发抖,受了风寒。师长在大雨中被敌人一个炮弹炸飞了,女战士在水坑里不停地刨,但浑浊的泥水里没有了师长。风里雨里,水里泥里,女战士最后也病在罗霄山上。冷,到处都寒风刺骨。但我分明又感受到了她们的暖:战友互相帮助和扶持,伤病号队员从江西走到汝城,这是革命同志之间的友谊之暖。红军战士与老百姓互相理解和支持,失火的百姓得到捐助,生病的孩子得到救治,受伤的女战士得以修整,这是红军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之暖。女战士对丈夫的一往情深,执着为了孩子喊一声爸爸而一路收治伤员,最后为了手无寸铁的挑夫上了罗霄山,用自己的生命保驾护航,这是共产主义号召下的信念之暖。冷暖自知!
爱与恨
影片中我还看到了爱恨交织。那床记忆了70年的棉被,其实就是女战士新婚的唯一财产,一床被,“一辈子”。女战士从被丈夫休妻恨着找评理,到后来参军当战士,结婚后怀着满腔的爱千里寻夫,这种爱与恨超越了生与死。红军战士对敌人的恨、对老百姓的爱,是他们前行的动力。爱恨在心间!我想,这就是他们的初心。
在甘苦与共、冷暖自知、爱恨交织中,迎来了天边的一轮彩虹。我们的事业终将胜利:我们的孩子自由自在,有衣穿,有被盖,有人疼;我们的家人快快乐乐,有安宁,有幸福,有盼头;我们的国家蒸蒸日上,有实力,有道路,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