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朋友圈,发现昨天发的的一条微信,被好友的点赞和评论给刷屏了,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一条我和母亲爬山赏花的几张照片,朋友大都是给母亲点赞和评论的,赞母亲年轻、气质高雅。其实早就想写点关于母亲的文字,可就是不知从何写起,大概是母亲的灿烂、文雅,母亲的牵挂和关爱,不能用我贫瘠的语言和文字来描述。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好像从来没有给我和妹妹做过衣服和鞋子。小时候,好羡慕班里的女同学穿着妈妈亲手做的花衣服和棉鞋,回家和妈妈讲起,第二天,就有了三件不同颜色的羽绒服和时尚的红皮鞋,去学校,同学们都说我穿的像公主,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了我在羡慕他人的同时,别人也在羡慕你。现在想来,母亲的女红不怎么出色,也没有小说中所描写的一双长满老茧的双手和在昏暗的灯光下飞针走线的场景,是因为母亲童年生活比较安逸的缘故吧。我的外公是老南下干部,在我们那不算大的县城里,母亲可是高干子弟了。
母亲最大的爱好是读书。现在和母亲说起读书,我读过的书还没有母亲读的书多,而且母亲读的书大多数都是文革期间读的。像《迎春花》,《第二次握手》,《红与黑》,四大名著在那个时候可都说禁书。我问母亲在那个混沌不清的年代,那么多好书是怎么弄到的,她都是非常风趣地说:“学校图书馆的窗户是向我们永远打开的”。正应了孔乙己的那句话“窃书不能算偷……"是的,想想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又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安静地读一本好书呢?
母亲是古典诗词的忠实爱好者,和母亲在一起,谈论最多的就是诗词和文学。母亲曾经出过一首由《西厢记》故事而作的谜语诗:“莺莺醉卧象牙床,勾引张生跳粉墙。留下宝钗做表记,夫人怒打小红娘”,猜四个字。由此可见,母亲文化底蕴的深厚和对诗词歌赋的爱好。真的,母亲对诗词和文学的爱好,不亚于我对法律的执着和热爱。谈起诗词,母亲会给我讲盛唐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北宋的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近人汪国真、王国维、毛泽东。有时还会给我们讲一些古人的俚诗野史,也会给我们剖析诗人写诗的背景和心情。什么七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什么“诗要庄重,词要妩媚”,而就文学而言,“体裁”和“题材”则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两大要项。在母亲的熏陶和感染下,我也对中国古典诗词和文学由衷地热爱。
才女武亦姝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上的精彩表现,另所有观众无不叹为观止,董卿也因在主持《中国诗词大会》上的妙语连珠,侃侃而谈而被人赞为“腹有诗书真董卿”。一档好的综艺节目,让人受益匪浅,也让国人又掀起了一轮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潮,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典诗词的灿烂辉煌!像这样的节目,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在母亲的主持下,是我们晚上上床睡觉前最快乐的游戏,我说出上句诗,妹妹接下一句,妹妹再说一句,我再接下一句,只是那个时候不知道叫什么“飞花令”罢了。说起来我们每个人都会背上几首李白和杜甫的诗,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的繁忙,这些美好的东西都被遗忘在生活的琐事里和某个生活的角落,当你再想从新拾起,又要清理那些落满灰尘的记忆。
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母亲已经五十岁了,但看上去还是那么的年轻精神,气质高雅,她谈吐得体,文思敏捷,心态平和,热爱生活,母亲身上总散发着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魅力,这和她喜欢读书和学习是分不开的。
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孩子长大了,母亲还未老。我和我的母亲还有很多美好的时光相互陪伴,我还要和我的母亲去看江南的静谧,西北的豪放,去海边看日出,去大漠看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