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全省的1070名“荣誉天平奖章”获得者中,我市有44名法官获此殊荣。他们中有的已成长为法院的院领导如娄底中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成灿、刘一荣,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刘筱岚,更多的是工作在基层法院的法官们以及届龄退休的法官,他们都是长期战斗在司法一线,并在法官这个神圣的岗位累计工作已满30周年的老法官。漫漫司法路,他们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与传奇?近日,记者与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一道到5个县市区进行了一一探访,对其中的七名法官进行了采访,他们的故事平凡而伟大,简单而生动。他们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所做的奉献与努力,令人深深感动!
李平宁:因为无私,所以无畏
在这批受表彰的法官中,许多都是1984年由国家统一招考录入司法战线工作的“60后”。他们学历不高,并且都不是科班出身,但他们凭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学政策,学法律,在最艰苦的岗位磨砺自己,相继成长为人民司法岗位上的“顶梁柱”,而且任凭岁月流逝,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忠于职守,忠于人民,无愧于神圣的国徽与天平。涟源市法院的李平宁法官,就是他们之中的一位典型代表。
李平宁,1966年3月出生,1984年由国家统一招考,1985年7月正式录入涟源市法院工作,至今已有整整32年。刚到法院工作时,他才19岁,一脸稚气,出去调查、办案,有的当事人不相信他是法官。他在城区法庭工作15年、法警大队6年、审监庭4年、民三庭7年,遇到过各种威胁、围攻、砸石头和言语恐吓,但他从不把这些放在心上。
他坚信,无私便无畏。在城区法庭工作的日子,因为管
辖范围广、管辖人口多,他奔波忙碌于周边厂矿和村居,骑坏了3辆自行车、1台两轮摩托车和1台三轮摩托车。有一次30多个人围住他,其险状大有一触即发的势头,但他的从容、镇定与一身正气,最后将危难化解于无形。还有一次,为了执行一起离婚纠纷,他用自己作“人质”,将双方的财产与人员交接圆满执行到位。
“那次作人质是在离城区70多公里的伏口镇一个偏远的山区。法庭判男方抚养小孩,女方搬回嫁妆。但男方怕女方拿了嫁妆不给小孩,女方怕男方拿了小孩不给嫁妆,双方纠集人员,严阵以待。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我和另外一位法官分工,他到男方家当人质,我到女方家当人质,最后双方财物、人员在两家之间的桥上作交易。我们从凌晨5点出发,一直到晚上八九点才回住所,危急之中穿在身上的衣服几湿几干,中午也没吃到一口饭,最后将纠纷圆满调停。”
说起那些看不见硝烟的往事,李平宁依然是那样平静和淡然,仿佛在叙述别人的故事一样。
当法官32年,李平宁直接承办的案件近2000起,他以自己的无私无畏谱写了一曲曲坦荡浩然的正气之歌!
黄斌:他的唯一爱好是工作
黄斌是冷水江市法院民一庭的庭长,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表现得有点木讷或者说不太健谈。后来幸亏他的领导和同事帮忙,我们才得以听到一些发生在他身上的感人故事。
黄斌刚到法院工作才18岁,当法官32年,他一直在审判一线工作,而且相继在刑事、行政、民事三大审判庭室轮流任职。每一次角色转换,他都自觉利用工余时间“啃”下几十部相关法律法规,因此业务技术十分纯熟精湛。他不打牌、不唱歌、不跳舞,以前连中午都不休息。晚上也总要跑到办公室呆上一两个小时,看案卷、写判决书,或给别人审阅修改裁判文书。
“除了工作,他没有其他爱好。”分管副院长肖育平如此说。
“有一天晚上我去办公室拿点东西,碰巧看到我们黄庭长在碎纸,有些一面空白的纸都被他挑出来,留着以后给我们打草稿用。装案卷的回形针也舍不得丢掉,总是仔细收起来,留到下次使用。他对公家财物的爱惜以及对任何事情一丝不苟的态度令我感动。”民一庭书记员扶笃庆在介绍时敬佩地说。
这位年轻人还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关于黄斌办案的故事:2016年10月的一天,法庭来了一位姓李的当事人,声称她结婚不到一个月的新婚丈夫刘某因飞车抢劫失联7年,要求法庭判决离婚。为了找到被告人刘某,黄斌通过多种方式苦苦搜寻,终于找到刘某的同案犯,最后得知刘某7年前因在浙江飞车抢劫已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目前正在江西某监狱服刑。
“找到线索我们庭长好高兴,当即与江西方面联系,定好12月中旬在江西监狱开庭审理此案。12月15日下午2点,黄庭长带着我坐高铁去南昌,然后辗转好几个小时找到那所监狱,第二天上午在监狱准时开庭,顺利调解离婚。”
这样的案件,法官如果没有高度为当事人着想的责任心,是很难这么快找到当事人,甚至根本找不到当事人的。黄斌的严谨细致与司法为民的情怀可见一斑!
黄斌每年审案100多件,32年从没办过差错案。他是人们公认的好法官!
曾又专:身随岗位转,心似磐石坚
曾又专是1984年我市公开招考的那一批法官中年纪最小的,同时也是转换岗位最多的一位法官。
他16岁进入司法队伍。32年间,先后在新化县琅塘法庭、南源法庭、孟公法庭、西河法庭、县法院巡回办案组、市中院专案组、县法院民事庭、行政庭工作。其中2002年、
2005年、2009年三次抽调到娄底中院办案,最长的一次办案跨时整整6个月。到民事庭工作更是三进三出……真可谓南征北战,身如转蓬。
“到哪里都是干工作,我觉得没什么。”他淡淡一笑,非常豁达。
他回忆起在琅塘法庭当书记员的那些年头,一辆自行车,一个小背包,就是他生活的全部。每个月吃住在乡下,庭长带着他跑遍琅塘的山山水水,他不觉累,只觉充实。
32年法官生涯中,他主审或参与审理、指导审理的案件,因为严谨、细致、认真、负责,无一发回重审、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
2014年5月,两个未成年人在网吧发生争执,最后导致斗殴,一陈姓年轻人被杀伤,因同名同姓、同乡同村,派出所误抓了另一陈姓年轻人。曾又专在审理时发现疑点,经多方调查取证,澄清了事实,抓到了真正的肇事人,从而避免了一件错案的产生。
“办案审判,一定要认真严谨。不仅要看当事人举证,还要严格审查、具体核实。调查取证要不怕麻烦,不畏艰难。”曾又专发自内心地说。
曾又专还不辞辛劳,为弱势人群奔走维权。2015年3月,他判决了一起离婚案,由女方抚养小孩,男方一次性支付抚养费7万元。可判决后,男方既不上诉,也不出钱,并已在外地结婚生子。女方哭告无门。为了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曾又专和同事几次前往浙江,会合当地法院,依法拘留了当事人。迫于法律的强大威力,当事人于2016年3月如数付清了抚养费。
“法官必须依法办案、凭心做事,否则他就不配法官这一神圣称号。不管职务怎样改变,岗位怎样轮换,我只想问心无愧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直至退休。”曾又专朴实而真挚的话语掷地有声!
袁桂萍:比外貌更美的是心灵
她是那种躲在人群中也能被一眼找出来的人:美貌、美姿、美气质,还有一脸灿烂的笑容。
她叫袁桂萍,1967年3月出生,是1984年统一招考的那批法官中女孩里面年纪最小的。1985年7月统一集训结束,她被分在新化县法院工作。她先后被安排在刑事庭整理历史档案、民事庭当书记员,还被安排去乡镇巡回办案。去乡镇办案,一去就是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吃住在农民家,生活十分清苦。可她居然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还整天笑容满面挺开心的。这让大家对这位可爱的小姑娘刮目相看。
2016年,担任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屈指算来,袁桂萍在基层法院、法庭办案时间达整整26年。一路艰难辛苦,她只粲然一笑,说:这就是法官的使命和职责所在!
袁桂萍外表随和,对待工作却很较真。她办任何案件都是亲力亲为,包括调查笔录、审讯记录等,无一不是亲自写。
“办案,一定要过细、过细、再过细,因为它关系到当事人一生的命运。”袁桂萍常这样警醒自己。
2006年7月,上级交给她一件重大案件的审理。时值炎热难当的酷暑季节,为了熟悉案件的每一个细节,她夜以继日看完了厚厚20本案卷材料,还写下了近20万字的阅卷记录和10多万字的审理报告,有时加班至凌晨四点甚至曙色熹微。8月,案件开庭。因当事人政治背景复杂,牵涉面广,娄底、新化两级调备警力200多人进行安保,袁桂萍担任主审法官,威严上堂。开庭整整持续了4天,于9月顺利宣判。过硬的政治素质、丰富的办案经验、一丝不苟的行事作风,让袁桂萍力挑大任,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重大任务。
袁桂萍还是一位远近闻名的贤妻良母和孝顺儿媳。婆婆晚上怕黑,她就陪着老人家睡,平时给婆婆洗衣、做饭、倒洗脚水,样样照顾得妥妥帖帖。她不仅多次荣获法院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办案能手,还被评为“新化县十佳青年卫士”和“新化县最美媳妇”。
美丽,一直陪伴着她的灿烂人生!
孙平秋:浓浓人间情,柔柔慈母心
哪怕是穿着颜色凝重的法官服,孙平秋脸上的女性柔情与慈母温存还是显而易见。这位53岁的女法官,20岁时调入双峰县法院工作,先后当过办公室内勤、民一庭助理审判员、行政庭审判员、刑事庭副庭长等职,现任民三庭副庭长。
民三庭主要办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工作十分繁琐纠结。但孙平秋用她浓浓的人情味、柔柔的慈母心化解了许多棘手的案件。4年来,她一共办理近500件交通事故案件,达成调解的近200件,占办理总数的40%。许多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的争执,在她的耐心劝导下平和商谈、理智化解。她将“调解”二字做到极致,贯穿案件审理的全过程,庭前调、庭中调、庭后调,只要能调,决不放弃。
“调解有几大好处:一是简化了案件处理的程序,节省了法庭和当事人的时间与精力;二是双向达成,不留后患;三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孙平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谈及调解的意义与作用。
为了让调解落到实处,孙平秋平时总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三种方式做调解——一是面对面调解,即把双方当事人召集到一起,面对面释法;二是背靠背调解,即分别做当事人的工作,从异中求同;三是借力调解,即找当事人的亲戚、朋友帮忙做工作,最后达成和解。
“有的棘手案件,三种方法都得用上,不能怕麻烦。”孙平秋说。
2015年12月,一学生骑摩托车撞了人。经查,摩托车是借别人的,而且没入保险。原告由于伤势较重,要求赔偿7万元,并追究对方责任。孙平秋耐心往返于学生、车主和伤者之间,释之以法律,晓之以情理,终于使三方达成赔偿协议。最后,由于各种原因,还有3000元钱没有赔偿到位,孙平秋又与交警大队衔接,在交通事故救助基金中予以补齐,使三方都很满意,顺利结案。孙平秋因此被群众称为“最有人情味的法官”。
“调解,主要是在遵循法律的前提下,给当事人指引一条解决问题的道路。”孙平秋告诉记者。为了当好一个调解高手,孙平秋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法律功底和学识水平,公正无私地服务百姓,用一颗善良的心诠释最好的法律。调解,是她法官生涯中开得最美的一朵花!
肖志明:敢啃“硬骨头”的办案能手
肖志明爱啃硬“骨头”,接手的常常是院里最难办理的案子,从民间借贷到“执转破”案件……因此,这位五十出头的中年法官头发早早便稀疏斑白了,和蔼的脸布满沧桑。
肖志明是1984年通过公开招考录入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的。第一次穿上法官服,母亲就对他说:“你一定要当一名好法官,以后就算妈妈犯了罪,你也要依照法律严肃追究!”母亲的话,至今印刻在他的心中。
执行难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而肖志明在执行庭一干就是23年,期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案件太多、太多,他只有卯足劲,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聚焦在工作上,才能攻克一个个难题、堡垒。1993年11月,妻子预产在即,肖志明却不能陪伴在她身边。妻子生产当天,他正在双峰执行一起经济官司,他和几位同事把某日杂公司的几十吨红辣椒装车运往冷水江,作为两单位经济纠纷处理的抵押物。当他把一切忙完,深夜回到娄底,再赶到妻子身边,妻子已经生产了,而且是剖腹产。看着静静躺在病床上的妻子,还有襁褓中稚嫩的小婴儿,肖志明再也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了……
执行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各种紧急情况,需要法官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临危不惧,镇定自如。有一次肖志明负责执行某轻化公司与某银行的借款纠纷,在拍卖公司地产时,受到公司100多名下岗职工和退休老干部的围阻,肖志明不躲闪、不回避,现场主持召开职工代表座谈会,将执行的意义和依法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道理跟大家公开透明地交流。最后,大家达成协议,将拍卖所得资金还清银行债务和公司所欠职工工资,还为所有职工购买了社保,解决了大家的生活困境与后顾之忧,“骨头案”终于迎刃而解。
2014年10月,肖志明任民二庭庭长。这又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专门负责民间借贷纠纷和企业破产案件的审理。而且工作负荷特别重,法官每年人均有100个以上案件积压在肩。为了最大限度多审案件,肖志明多次利用午间、夜间开庭和调解,真正实现公正高效、阳光审判。在肖志明和其他司法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民二庭的调撤率达到了40%以上,意味着近一半案件得到了调解处理。
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让肖志明患上了慢性咽喉炎和声带息肉,医生告诉他要尽量减少讲话。可是,面对永远也干不完的工作,面对法官这一神圣使命,肖志明别无选择!
“生就当法官的命,就好好认命吧!”肖志明朗声一笑,窗外已是春光如醉……
肖卫华:一只飞来飞去的办案“候鸟”
身材健壮结实,长着一张方方正正的“国”字脸,今年51岁的肖卫华从事法官工作32年,始终保持一种精神饱满的状态。他现任娄星区法院民二庭庭长,先后在万宝法庭、涟滨法庭、城区法庭、娄星区法院行政庭、立案庭、民四庭工作,在同事们眼中,他是一位好性情的法官,安排的任何工作,都会不讲价钱去完成。
“他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工作日在出差办案。为了高效率利用时间,他总是选择白天审案,晚上坐车。一觉醒来,目的地到了,立即又可投入新的工作之中。”他的同事这样介绍肖卫华的行事风格。
“晚上坐车与白天坐车相比,省下来用于工作的时间确实不止一点点。”肖卫华微微一笑,大方承认。
他像一只候鸟,一会儿飞走了,一会儿又飞回来。那只操纵他行踪的“手”是工作。
财产保全、证据调取、文书送达……工作需要他在全国各地永无停歇地奔跑。
“我们法院是这样分工的:民一庭,负责家事和侵权案件审理;民二庭,负责商事含经济合同纠纷案件审理;民三庭,负责交通事故案件审理;民四庭,负责民间借贷等案件审理。”副院长喻建明告诉记者,肖卫华是民二庭庭长,商事案件审理涉及面是最广的,故每年至少有70—80天出差在外。
“2013年,我们俩搭档办过一个案子。”郭天岩法官向记者讲述了他和肖卫华一起办案的一次经过——
“案件起因是原告黄某借了30多万元钱给被告李某,不料李某一直拖欠不还,到后来李某因意外事故去世。当得知李某在广西南宁有一套价值100多万元的房子时,黄某立即来法院起诉,要求查封处理李某的房产,以偿还他的欠债。为了保护债权人黄某的合法权益,9月的一个下午,肖卫华亲自开车,我俩直奔南宁。经过近8小时的长途奔波,我们于第二天凌晨赶到目的地。在车上随便倒头一睡,天亮后便火速赶到当地房产局查封李某的房子,下午又驱车回赶。由于导航出错,车子几次驶上崎岖山道,差点爆胎……”
类似的案件,肖卫华一年要完成100多件。2016年,他是全区庭长办案最多的一个。不仅如此,他还带出了一个优秀的团队,他所在法庭有3位法官办案数位列全省基层法院办案数前100名的法官。
这只飞来飞去的“候鸟”,从未停止过肩负使命、砥砺前行的脚步!
【结语】“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法官,是人类社会经过长期的演变,从普通人群中分离出来的那一个手持法则、并有权依法行使审判权力的特殊群体。众人仰之,万物赖之,时代的前行须臾不可离之。走近这样一个群体,我们充满敬畏,也充满好奇。然而,为期几天的采访,我们收获更多的还是——感动!
这批“荣誉天平奖章”的获得者们,大多是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的老法官,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视工作如生命,以服从为天职。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法院一干就是几十年,从没想过要给单位给组织提要求、要待遇、讲价钱。他们几十年如一日躬身人民,肩负重任,却从不叫苦言累。许多法官每年要审理上百个案件,星期天、节假日也不能停歇,但他们无怨、无悔、坚定、忠诚!
在这些法官中,有为了让当事人放心、甘愿当“人质”的人;有除了工作,没有其它爱好的人;有把群众的诉求当成自己疾苦的人;有勇担大任、不辱使命的人;还有致力调解、不嫌繁琐的人;有爱啃“铁案”、临危不惧的人;有身如转蓬、年出差近百天的人……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一种法官精神,这种精神就叫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