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生肖文化,共有12种生肖,对应着12种动物,生肖起源于古人对动物的崇拜。人是万物之灵、世界主宰,人类与动物共存,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通过对各种动物的接触观察,发现了它们的许多特点和功能,如有的力大、有的凶猛、有的能飞、有的跑得快、有的智商高等,古人羡慕不已。有的动物经过驯化还能够接受人的指令,理解人的意图,并能代替人做许多有益事情,这样更让古人产生了认同感,并认为某些人同某种动物间有着神秘的联系。
古人对鸡非常崇拜,亦很喜爱。在中国古代,每家每户都养鸡,因鸡与吉谐音,鸡有吉祥如意、大吉大利、吉星高照等寓意。中国成语中就有“金鸡报晓”、“鸡鸣富贵”、“鸡栖凤巢”等,欢快的鸡叫声昭示着一个家庭、一个地方的祥和与安宁。如老子在《道德经》写到的“鸡犬之声相闻”,就寓意国家稳定、社会安宁和人们安居乐业。又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杜甫在《羌村三首》中的“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陆游在《新习鸡啼》中的“怜渠亦复解人意,来宿庭树不待笼”等,都说明了人与鸡的和谐相处及养鸡给人们带来的安宁与乐趣。恰恰相反的是,如果社会动乱或地方不稳定,人们就会讲“鸡犬不宁”、“鸡犬不安”等。
鸡能进入古人的生肖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鸡负责司晨,认真履职,很讲信用和规矩,一到五更时刻,就准点报时,提醒人们该起床了。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那时尚无时钟,作习不便,有了黎明时的鸡鸣,人们闻声而起,作习更有规律,效率也更高。因此鸡是诚信、义气的象征,古人及现代人如欲结拜兄弟或共做一件重要的事,常以鸡血为盟,誓不弃义。金鸡报晓让古人成就不少伟业,如闻鸡起舞故事讲的是,东晋镇西将军祖逖年轻时心怀大志,发奋读书,刻苦习武,每天早晨听到鸡叫就起床练剑,寒来暑往,从不间断,终于成为文武全才,立下盖世奇功。
毛主席曾说:“雄鸡一唱天下白”。古人认为,鸡属阳,克邪恶,鸡能镇鬼驱邪,是光明、正义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逢重大祭祀活动均要用到雄鸡,有时还要用雄鸡的血去压邪,以求大吉大利。古人认为,白天是人掌控的时间,晚上则是鬼活动的时间,所以只要黎明鸡叫,鬼就立即逃遁,因为太阳即将出来,光明要到,正气上扬。
歌曲《回娘家》有一句词:“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背上还有一个胖娃娃……”说明女儿回娘家时,鸡是最好的礼品。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因鸡原属鸟类,是能飞的家禽,又是杂食者,其营养价值极高,看望父母能带一两只鸡当然最适当不过。如谁家媳妇或女儿怀孕了,父母就会喂一群鸡,到时给儿媳或女儿滋补身体。又如若有亲友受伤或身体虚弱,人们也可能带一两只鸡去探望,表达良好心意。日常生活中,人们亦喜爱吃鸡,因为鸡是餐桌上的美味,吃法也多种多样,如炒鸡、烤鸡、炸鸡、炖鸡等。人们也爱吃鸡蛋,许多人每天吃一个,只因鸡蛋富含蛋白质,营养丰富。而鸡蛋是鸡下的,可见鸡亦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鸡还是农家除害、除毒之宝。人们种的蔬菜、水果等农作物一旦存在病虫害,家鸡就会出场,它们最爱吃虫子,看见就啄,毫不留情,保护了农作物生长。蝎子有剧毒,人们很讨厌,也很害怕,但是只要农家喂了鸡,蝎子就不敢来,因为鸡是蝎子的天敌。
在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中,鸡还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大年初一就叫“鸡日”。相传盘古开天地之后,女娲即开始用泥土创造万物,第一天捏出的就是鸡,第七天才创造出人类,所以农历每年的头一天被称为“鸡日”,谐音“吉日”,而这一天亦不能杀鸡。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有关鸡的古诗词数不胜数,其寓言大气又吉祥。如《诗经》中就有“鸡既鸣矣,朝既盈矣”、“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女曰鸡鸣、士曰昧旦”之类的著名诗句,说明鸡早在2500年前就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并被写入诗歌反复吟咏了。
令人无比神奇的是,现在的整幅中国地图的陆地就像一只巨大的公鸡,东北地区像鸡头,新疆地区像鸡尾,而台湾、海南两岛似鸡的两脚。一只巨大威武的雄鸡正翘首注视东方,报晓授时,迎接日出,迎接光明,寓意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吉大利,兴旺发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说:“在中华文化中,鸡是‘德禽’,是‘知时鸟’,鸡鸣而起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勤勉勤奋精神。雄鸡司晨,向我们昭示着时光之宝贵。”
“喜庆新春闻鸡起舞,欣逢盛世跃马扬鞭。” 时不待我,只争朝夕,让我们“闻鸡起舞,登高望远,撸起袖子加油干,继续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发,继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