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陈湘元,女,汉族,湖南省新化县人,1999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法学专业,先后在新化县人民法院4家基层法庭工作,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干起,现为新化法院城东人民法庭庭长。她所在的法庭多次被评为先进法庭,其本人多次荣获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采访陈湘元,颇费了一番周折。因为这位快40岁的美女法官,很快又要做妈妈了。数次拍照,都因为陈湘元觉得自己肚子大、脸大而放弃。
“微笑打破坚冰,真诚化解矛盾。每搭建一次公平公正的和解平台,都埋下一粒人和的种子。既捍卫司法公正,又彰显了司法为民。她,让法治的温暖甚于阳光。”这是湖南省新化县人民法院城东人民法庭庭长陈湘元当选CCTV2014中国(湖南)法治人物时的颁奖词,也是对她最为到位的描述。
新化法院院长彭志业告诉《法制日报》记者,陈湘元1999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新化法院游家、炉观、西河、城东等基层法庭工作,一干就是18年。
“法庭是我家百姓是家人”
“法庭就是我的家,百姓就是我们的家人”,新化法院政工室主任吴长青告诉记者,陈湘元不仅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而且始终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心头,将个人得失抛在脑后。
陈湘元经常加班加点,走村入户实地调查,调解断案释法明理,拉着家常了解民情。她从未休过年假,经常吃住在法庭,常常无暇顾及体弱多病的孩子和年事已高的老人。
2004年,怀有身孕的陈湘元在炉观法庭工作期间,正赶上乡镇里修路,法庭没有配车,每次外出办案,她都不得不坐着摩托车颠簸在路上。一次外出调查时因为颠簸剧烈,导致身体出血而昏迷,家人和医生劝她休息,她却说:“案子还没有结,如果我休息,当事人的利益就会受损害,还不能休息呀!”
基层法庭环境艰苦,加上长期忘我的工作,陈湘元积劳成疾,经常胃痛、耳鸣、失眠、腰椎疼痛。但她始终以工作为先,以老百姓的利益为重,一心一意扑在她热爱的审判事业上。18年来,虽然不时遇到离开的机会,但陈湘元始终不为所动。这次因为要生二胎,不得不暂别岗位一段时间,陈湘元感觉浑身不自在。
新化法院副院长邹胜武说:“陈湘元之所以能扎根基层18年,与他父亲的教诲分不开。”
陈湘元的父亲陈继柏是新化法院一名退休执行法官,今年已经74岁。陈继柏告诉记者:“做正事、做好事,不能败坏组织和个人的名誉,是我们家的家风。陈湘元去法院上班前,我嘱咐她:既然选择了做法官,就不能考虑名利;要有吃苦精神,去乡下锻炼;绝不能受贿、做违法乱纪的事,不能拿法律做交易。” 多年办案过程中,陈湘元既受过人身威胁,也碰到过糖衣炮弹。有人为了影响审判结果,曾纠集十余人在法庭外威胁叫嚣:“如果不按照我的意思办就做掉你!”陈湘元不为所动,报警后仍然继续办案。常有当事人带着红包来法庭找她,一见对方要关办公室的门,陈湘元便起身开门离去。
陈湘元说:“法官的责任是人民赋予的,贪财图利就不配当法官。”
据统计,18年来,陈湘元审结办理各类案件1500多件,无一发回重审、无一重大改判、无一涉诉信访、无一违法违纪。因经常拒收红包、拒绝吃请,陈湘元被当地群众誉为“女包公”。
“调解成功比拿奖还高兴”
多年的基层审判工作经验让陈湘元深知,保持法官的中立,加强与当事人的沟通,是化解民事纠纷的法宝。
彭志业说:“法律不应该是冰冷的条文,法官不能机械地依据法律条文判案,而应充分平衡各方利益,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在这方面,陈湘元是老手,也是高手。”
农村基层法庭很多案件的当事人往往是同一个村或者同一个工厂的,低头不见抬头见,如果通过法庭判决,双方的矛盾难以化解,有些问题会越积越深。
陈湘元告诉记者,调解能把司法的理性行为,变成当事人之间你情我愿的行为,有利于基层矛盾的化解,也可以减少执行压力,节省司法资源。她始终坚持“微笑打破坚冰,真诚化解矛盾”的准则,总结推出“诚、正、细、团、巧”五字基层调解工作法,着力解开基层群众“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结。
据介绍,“诚”就是法官对待案子和当事人要用真诚的态度,真心实意为双方调解。“正”就是在调解过程中,法官要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细”就是法官要细心地从法律、感情角度找到解决纠纷的突破口。“团”就是要把矛盾双方拧成一团,找到他们的利益共同点。“巧”就是法官要用娴熟的技巧,用双方都乐于接受的方式展开调解,努力赢得当事人的信任,让调解事半功倍。
新化县天门乡大山村山高路远、道路崎岖。2015年,大山村有个案件需要调解。约好与被告见面的时间后,虽然已经连下了几天暴雨,山区有塌方的危险,但考虑到当事人第二天就要外出务工,为了不耽搁案件,陈湘元仍决定前往。途中,原本晴朗的天气突转大雨,急涌的洪水淹没了一座必经的桥梁。陈湘元和3名同事把鞋一脱,冒着危险趟水过桥,落汤鸡一样走了大约5公里山路,赶到当事人家中。
见到他们,当事人很意外。感动之余,案子当场达成调解协议。陈湘元告诉记者,每次调解成功,她都会和当事人一样如释重负,比拿奖还高兴。
陈湘元善用活用调解,通过诉前与当事人谈心谈话,寻找最佳时机,找准最有利的切入点,巧妙地化干戈为玉帛。尤其一些疑难案件,陈湘元坚持上门走访,与当事人面对面交谈,耐心细致地调解,成功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