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是中国的国粹、古代的四大高雅艺术之一,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道德经》系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所著,为中国古代四大经典之一,也有了2000多年历史。此前还未曾见到有学者将两者做比较研究。上个周末,与棋友下过几盘围棋,回家吃过晚餐后,我拿起《道德经》随意翻了起来。然而,白天的纹枰大战却仍在脑海中回荡,博大精深的围棋与玄之又玄的老子思想自然地交会到了一起,于是,我思想深处的火花开始激烈闪烁。
围棋又叫弈,弈亦有道,其道千变万化,深不可测。俗人说:“围棋千古有同局”,这一点都不假,因棋盘上有361个点,每个点都可落子,如果按排列组合来计算,其结果无疑是天文数级的。同时也说:“围棋千古无和局”,这正反映了围棋的玄妙。正如老子在《道德经》所言:“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意思是,大千世界从一开始,由一到二,由二到三,由三发展到万事万物,直到整个宇宙。围棋也类同,棋盘是道具,也就是“道”,黑棋先行,下第一子叫“一”,白棋后下子叫“二”,此后有三、有四、有五……循环往复,棋局得以有序进行。任何对弈至少要两人进行,从无到有,从短到长,从易到难,双方的棋会经常相靠相随,纠缠不清,斗争不断,这正符合老子的辩证思想,即《道德经》所讲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个成语,此语出自《道德经》。它告诉我们,凡事应一步步地来,一件件的做,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太急,“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到热豆腐。为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老子又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其意思是说,想立起脚跟看更远,结果反而站不稳,欲跨起大步前进,反而快不起来。围棋也一样,与对手博弈需要一着着地下,对弈有一个较长的过程,需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任何希望十几步棋或几十手棋就击败对手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是幻想。因此,曾有哲人说,围棋是拼耐心、拼毅力的智力运动,这一点也不假。从这个角度看,围棋与老子思想是完全相通的。
常言道:“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此句最先讲的就是围棋。一盘棋,正常情况下每方要走一百多步,每步都不能出错,尤其是关键棋,否则,回天无术,必败无疑。因此,对局双方都应小心谨慎,三思而行。老子十分赞同这一观点,他在《道德经》中写道:“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只有自始至终谨慎行事,才能避免失败。老子还提倡注重细节,他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他认为,只有重视每个细节,防止漏洞,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老子处理细节问题的方法就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从这个角度来看,围棋与老子思想亦相通。
很多人下围棋爱犯“贪”的错。本来是一盘好棋,已吃定对方的一条大龙,只要见好就收,就能将优势转为胜势,但有些棋手贪心太大,总想围歼对手更大的长龙,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仅对方大龙成功逃脱,而且自己的网也支离破碎,局势迅速逆转,无法挽回。因此,下围棋绝不可“贪”,应适可而止,见好就收,从而锁定胜局。老子亦有这思想。他在《道德经》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当双方局面两分时,应戒贪,打入时不宜太深,侵消时不宜太远,否则就会被对方抓住失误,穷追猛打,造成自己全局被动。当自己局势稍不利时,也不能用强,下出过分的棋,而应耐心等待机会,以给对手致命一击。这与老子的一句话正好吻合,“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道德经》曰:“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这是为士、尚武的最高境界。当代弈林中,体现这一理念境界最高的棋手是李昌镐九段,他的棋朴实平稳,不爱博杀,但每着棋的效率很高,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独步棋坛,天下无敌。老子其后又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其意思是,过于逞强、太好争斗,就会导致灭亡,而相对保守、稳重就能生存。当然,老子相对保守的观点并非其胆小怕事、一味退缩,他主张在关键时刻应出生入死、勇往直前。“出生入死”一词就出自《道德经》。如对弈中的“劫”争,双方不断的“生”,也不断的“死”,上演了一场“出生入死”的精彩战斗。当然,下围棋应避免自己陷入困境,正如老子所讲的“以其无死地”,即远离危险之地。
下围棋不能有破绽,否则就会被对手攻击,而要消除破绽,就应让自己的变得厚势,正所谓无懈可击。老子亦有此思想,他在《道德经》讲到:“处其厚,不居其簿;处其实,不居其华。”从此话来解读,老子似乎是当时的弈林高手,讲的似乎就是围棋。
围棋必然有战斗,当战机来临时,更应抓住战机,迎接战斗。老子也有此思想,他在《道德经》说:“事善能,动善时”。“事善能”可理解为下好围棋需要实力,“动善时”可理解为应把握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但出击或迎战时绝不能轻敌。老子说:“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可见骄傲轻敌祸害无穷,战场上如此,棋盘上也如此。
老子十分讲究养生之道,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考据,老子一生活了200岁,是中国古代有名的长寿之人。他提倡:“致虚极,守静笃。”老子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清静为天下正”,只有内心“静笃”、“清静”,才有利于养生。我们下棋时,必须静下心,认真计算和思考,忘掉宠辱得失,抛却私心杂念,徜徉于黑白世界,神游于天地之间,品享围棋的快乐,感悟养生之真谛。
围棋有许多的雅称,如手谈、坐隐、忘忧等,都强调一个“静”字、一个“养”字,合起来就是静养。在这方面,古代的诗人、棋手比我们现代人有更深的体会。如宋代文豪欧阳修诗曰:“竹树日已滋,轩窗渐幽兴。人闲与世远,鸟语知境静。春光霭欲布,山色寒尚映。独收万虑心,于此一枰竞。”一个“幽”字,一个“闲”字,一个“远”字,一个“静”字,把幽静、雅致的场景已布置完好,再收起“万虑心”,全神贯注于围棋之中,棋乐融融。又如宋徽宗的围棋诗:“踏青斗草皆余事,闲集朋侪静弈棋。” 及宋代诗人赵佶的诗句:“忘忧清乐在枰棋,仙子精工岁未笄。”也都是强调一个“静”字、一个“乐”字。可见,围棋的静养思想与老子的养生之道也完全吻合。
《孙子兵法》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围棋也一样,下棋虽有一定的定式,但应因地制宜,讲求灵活变化,更具体的讲,应根据对方行棋的变化而变化。如前方有对方的棋子阻拦,自己该弯曲时必须弯曲,该迂回的必须迂回,其目的就是让自己就地活棋或相互连通,或者让自己的孤棋冲出包围圈。老子完全赞同这一思想,他在《道德经》中说:“曲则全,枉则直”。其意思是,暂时委曲自己反而能够得以保全,暂时弯曲自己最终反而能够扬眉吐气。这也正如大丈夫的“能屈能伸”,该忍时要忍,该曲时应曲,唯如此才能成真正的大丈夫。
《史记》记载,圣人孔子曾多次请教于老子,老子年龄亦比孔子大了许多。而在《论语》中,孔子曾谈到了围棋,说明孔子至少大致了解围棋,也表明围棋在当时有一定普及度。因此,我们无法否定老子也了解围棋,甚至还可能是弈林高手。据此,我们完全可以大胆推测,老子过函谷关静心创作旷世名篇《道德经》时,极有可能借鉴了围棋的玄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