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家园是2015年看得最有感触的一本书,身为夹边沟劳改的幸存者,如此下笔冷静,感情深沉,忍不住让人想一直随着他走,山穷水尽也好,劫后余生也是。荒芜岁月里个体思考的艰难与珍贵,心中仿佛被压了一块石头,质地绵密,沉甸甸的像不容于他人的秘密。
在这本书里,高尔泰以“自己”在打量世界,以切身体验去写作,但更大的可贵是,他跳出了“他自己”去写,并不热衷身体力行,要将自身所受苦难以私人直白的方式一一展现。有时候更像是旁观者,抽离在外,语气平淡,会将自己隐藏在某个人物、某一段风景背后只悄悄探出淡淡的影像。但全程并无疏离感。我想起他少年之时,一意孤行在苏州求学,路程遥远,黄昏时分在石臼湖上航行,千里水天一色,上下是新月。回首来路,落日殷红。他靠着舷窗,想家想得厉害,不知自己一离家就想回家,更不知道的是从此漂泊天涯,欲归无计,万里西风瀚海沙。感同身受,于心戚戚。
很多时候,他在讨论孤独与学习。他怀疑自己,关于宇宙、生命、历史、科学、宗教和人类世界的现状,都所知甚微,怎能还这么自信?但又想,正因为无知,所以需要学习,不能拜倒在某个终极真理的脚下,放弃自由探索和选择信仰的权利。孜孜不倦,终身不忘思索。那个疯狂的时代,每个人面目模糊地只求生存,昔日的大表演家可以为了一个馒头不顾颜面下跪,昨日尚是友善的同行者,今日将你亲手推上审判台。他什么都明白,但并不完全无望。最屈辱的岁月里,他一直冒着生命风险不断写人的价值、写人的异化和复归,写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毫无安全感,但有一种复活的喜悦。他说,文革中这些文章全部失去,但我无悔,因为写作它们,我已经生活过了。犹记他那时在沙漠里挖排碱沟,为了不饿死,独自一人一夜狂奔摘沙枣,险些遇难。直面死亡的恐慌到底如何,他并未笔墨多着。在他心里,更重要的是在那一刻,他发觉居然能自己掌握自己,幸福像琴弦上跳出几个音符,一阵叮叮咚咚。月冷龙沙,星垂大荒。一个自由人,在追赶监狱。
寻找家园里,很多次可以感受到时间的硬度,抵住前行的脚步,有着兵戈迫面的冷意。白天看不到蔚蓝的天,晚上看不到清亮的星,窗外是高楼,没有地平线,没有一株雨打风吹可以听着入睡的树。而荒芜岁月里那些沉默不语的温情缓慢悠长,唯有悄悄记住。我喜欢他写的辛安亭先生,饱经沧桑,目光依然清澈明净。一生与世无争,日日闭门读书,经史子集,如数家珍。所著六十多本书全是教育学著作和普及读物,作品深入浅出,这不仅是一种本领,也是一种襟怀。
过眼云烟里兜兜且转转,从顽石取每滴甜,死心塌地千洗百炼,炼石去补青天。只盼望前路漫长,渡日月,穿山水,宇宙温暖安静,有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