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家家户户挂红灯笼,贴红对联,吃年夜饭,观看春晚,话语家常,欢聚团圆,喜庆热闹。人们迎来送往,走亲会友,甚是忙碌而欢愉。然而,让人总感觉少了些许年味,那就是往昔正月期间的民间龙狮舞。
在我的记忆中,涟源民间龙狮舞兴盛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我刚念初中。几乎农村和城区的每个村、居委会都有龙狮队,男女老少都爱参加。而我老家所在的村,最多的时候就有过三支龙狮队。
往往到了正月初一,我们还刚吃过早饭,邻近的大院子就会传来舞龙队热闹的锣鼓、唢呐乐及鞭炮声。不一会儿,或初二,亦或初三,舞龙队就会来到我们院子表演。
舞龙的队伍很大,人数众多,可谓浩浩荡荡。多的时候有上百人,少亦有几十人,其中大多数是中青年人,也有一些老人和少年。行进时,队伍拉得很长,列最前的是负责燃放鞭炮的,一般有二三人。排其后的是旗手们,因旗子很多,固旗手也多。稍后有一面大铜锣,悬挂在一根大木棒上,并由两人肩扛着走。
之后,是民间乐队,有大鼓、小鼓、腰鼓、唢呐、号子、铜钹等。再后是金黄色的厚布长龙,有龙头、龙节、龙尾,少的由九人共舞,多的达十九人。龙头较重,因此舞龙头的人不仅要经验丰富,而且要很有力气。当然,龙头之前还有一个戏珠的人,大家共同演绎着龙戏珠的传说。其后,还有一些高举着彩色纸鱼、纸虾之类的队伍。最后是负责后勤的挑夫和跟随玩耍的人群。
舞龙队来到院子后,金龙会挨家挨户地进入厅屋献瑞呈祥,因而家家都很高兴,主人就会“挂红”,即给红包。这时舞龙队有人双手端一个盘子,里面垫一张红纸,主人的“打发”就放在盘里。
之后,舞龙队会来到院子里的一个大坪。大家稍做准备,金龙就腾云驾雾,飞舞起来。舞龙的姿式、花样很多,大家配合又默契,整个表演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再后,就是民间武术表演。这是最有看点的,有刀剑、棍棒表演,有飞钯、长凳表演,有长枪,有铁锏,有方天画戟,还有拳术套路,尤其是谭氏螺旋拳、地趟拳等,表演者身手矫健,功底深厚,一招一式,“动如脱兔,静如处子”,让人目不暇接,大开眼界,很是过瘾。
那时我还小,看了如此精彩的武术表演,心里痒痒的,当即就有一股上场舞棍挥拳的冲动。随后,我就急切地持斧上山,精选并砍了一根杂木,回家自制成一根长棍。稍干后,我就尝试着舞弄起来,还有的象模象样。后来,民间习武之风兴起,我又从书店购了几本武术书籍,模拟了几个套路,至今仍受益非浅。
舞龙队在我们院子表演完毕,又会去其它村落表演,有时我就跟随着队伍,打点杂,看看表演,学学招数。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传说神龙要回归江河大海了,舞龙队的长者就将长布龙的龙头、龙尾拆下,来到美丽清澈的涟水河畔,虔诚的烧起纸钱,点燃香柱,双手合一,面朝大河,敬起神龙,并依依不舍的将纸竹龙头、龙尾烧烬。与此同时,长者口中还念念有词,大概是祈祷神龙早归大海,并祈盼我们家乡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具有浓厚涟源地方特色的龙狮舞,是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不仅能丰富基层广大群众的文娱生活,而且有益其身体健康,应大力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