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新闻 > 法院动态
抒情的生活着
分享到:
作者:韩叶  发布时间:2015-11-25 09:52:55 打印 字号: | |

不管怎样,日夜依旧交替运行;不管怎样,生活依旧在继续;不管怎样,我们依旧为生存而奔波;不管怎样,这都是生活。

《天水围的日与夜》就是这样一首温馨淡雅的心灵小品诗。导演许鞍华把生活在天水围这样一个香港平民区的小人物的生活,通过近乎纪录似的影像展现出来。没有炫丽的镜头,没有华丽的背景音乐,没有大起大浮的情节,故事就这样顺其自然的讲述着,平淡而真实。贵姐,阿婆,张家安三个不同特征的人物形象,在这朴素的影像里,体现了时代的符号。正是这样的心灵小诗让看贯了大制作商业片的我们,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感受到平淡生活的别样美丽。

正如影片的英文译名“The way we are”一样,故事就只是用最单纯的方法讲述了天水围里人们的生活小事。人们一如既往的生活在各自所属的圈子里,扮演着自己应有的角色。这种角色无关功利,无关心机,只是最朴素的生活。影片开头便是一个广阔的远镜头,月夜朦胧,安静祥和,城市少了白日的嘈杂和拥挤,伴着点点的灯光,整个城市是熨帖舒服的。这样的开场很大程度上将观众放置在了一个上帝的视角,即总览一切也使得一种真实感油然而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贵姐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导演用了一串很连贯的镜头,毫无拖泥带水的展现了天水围第一天的生活。影像似在纪录却很抒情。

天水围的日与夜在交替着,镜头里夜里的安宁与白天的热闹在续写着。影片最先出现张家安熟睡的镜头,后来也出现了阿婆安详入睡的面孔,但至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贵姐入睡的镜头,甚至连贵姐的卧室都没有出现。贵姐的一生是忙碌的。年轻时为了兄弟姐妹,十四岁就出来做苦工维持家用供弟弟上学。结婚后,为家庭与丈夫,而现在为孩子,也为身边她力所能及的每一个人。就像贵姐的母亲所说的“她天天傻乎乎的,只懂得一个做字”。是啊,现在真正懂得“做”字的又有几个人呢?

儿子张家安是贵姐生活的寄托,是贵姐每天持之以恒的希望。贵姐没有过分苛求家安做些什么,只是简单的用“青年人做点点事情是可以的”“青年人有自己的打算”等,这说明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张家安是贵姐生活不断注入新内容的源泉,导演将张家安设置为一个内向,沉默,腼腆的少年。他身上少有青年的张狂、浮躁和叛逆,他在成长,在天水围的日与夜的交替中,他渐渐读懂了母亲的艰辛,读懂了真正的生活。他是贵姐生活的重点,就像吃饭,就像那份不断出现的报纸一样,是那样的合乎情理,那么不可或缺。

当年老的阿婆渐渐走进镜头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将她和贵姐的老年生活联系在一起。共同生活在天水围,都是单身母亲,都在为生活而忙碌。贵姐真诚的对待每个人,经历艰辛生活的她,更能懂得生活的不易。面对生活时更多的是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容不得半点侥幸心理。就像那个抽奖盘,贵姐对于它往往是报以微笑,并不期待些什么。那样的幸运不是命中注定的,所以他说“我不会中的”。我想,如果导演安排贵姐抽中了奖,我想那就不免落入了滥觞的俗套。

贵姐作为故事的中心人物,导演至始至终都没有给过她过多的特写镜头,她只是普通的劳工阶层中的一员,是千万母亲中的一个,是众多单身母亲的一例。她没有荣耀的地位,没有富足的生活,她为每天的生活而忙碌奔波。与其说贵姐是安于现状,不如说她是在认真的过好每一天的生活。生活本来就已曲折,能像贵姐这样生活的如此平静的人已经不多了。

天水围的日与夜,在黑白交替的照片中日复一日。不管怎样,天水围的日夜还要继续,人们还要在夹缝中生存,未来的路很宽,远处还有亮起的灯光,与悲伤告别了,人们等待着永不落幕的白昼。

 

来源:冷水江法院
责任编辑:陈婧
娄星区法院涟源市法院冷水江市法院新化县法院双峰县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