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诗人卡里•纪伯伦曾言:不要因为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学习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浮现于脑海的就是这句话,26年,他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直至成长为上海市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职务在一步步升迁,唯独没变的是他不忘的初心——善良真诚、勤政为民、勇于担当。
我们谈论邹碧华的时候,我们谈论什么?我说,人性。
初识邹碧华的名字,是2014年12月10日,那一天微信朋友圈、公众号都被他的名字刷屏。翻阅那些记忆追思他的文章,被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素昧平生的我居然捧着手机泪水连连,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感动在心间喷薄而出。我迫不及待的上网查询他的名字,发现从法官、检察官到律师、学者,所有人都在真诚地追思他,于是通过一件件、一桩桩事迹,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丰满起来。
一个人具备什么魅力,才能折服众人之心?一位法官具备什么品质,才能赢得众人尊敬?我想,是人性之美。邹碧华身上有一种熠熠生辉的人性之光。
火灾后的阁楼上,邹碧华亲自带领承办法官查看现场,耐心倾听当事人的诉求,体悟当事人的冷暖疾苦。案子的判决没有问题,但他以一颗真诚的“同理心”, 设身处地的为当事人考虑问题、设想方案、解决问题。“我们做法官的,除了会审案子,一定要善待信访人,善待他们等于善待自己,我们都是有父母的人。”这一刻,人性之善在他身上得到完美诠释。
为了宽慰一个与丈夫分离15年的上访妻子,他带着信访干部亲自登门开导,从早上9点一直聊到下午3点;为了缓解一位老人对历史老案的内心纠结,他耐心解释案件处理情况,并欣然与老人在家合影留念;为了让一名退休工人感受到尊重,他拿出自己的名片送到老人手里。即便在北京中央党校学习时,他也不忘给每位上访户写慰问信,且每封信都不一样,真诚得让人内心温暖。“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律对每一个人生命、人格、尊严、情感的尊重和保护,以及法律真正的强大的力量。”淡淡的言语折射出他浓浓的人文关怀。
这些事迹、这些话语之所以让我们有所感、有所思,正是因为其直指我们心中所问:什么样的品质,才是法官应有的品质?什么样的审判,才能真正让每一位老百姓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我想,邹碧华已然用他的种种言行告诉了我们:那就是不忘初心,秉承人文品格,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始终对当事人充满感情,让司法的过程充满亲和力,真正为老百姓解决问题。正如英国学者麦克莱所说:“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
当我们谈论邹碧华的时候,我们谈论什么?我说,信念。
追溯邹碧华的一生,能看到他对于法治理念的不懈探求。凌晨的奋笔疾书、北大的学习深造、10余本专著相继出版、司法改革的顶层设计者,邹碧华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走在追求法治理想的道路上。
一个人需要怎样的毅力,才能在一个领域里执着向前?一位法官具备什么素质,才能赢得后辈尊崇?我想,是信念。正是因为坚定的信念,让他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并为法治社会进程奉献出了累累硕果。
他执着法治理想。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做起,到先后担任上海高院研究室副主任、民一庭副庭长、民二庭庭长,每一个岗位的历练都让他朝着理想不断前行。他注重从实践中总结审判经验和技巧,并将其著书立说,给后来者以借鉴,出版了《要件审判九步法》、《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等十余部法律著作,据同事介绍,单是在长宁法院工作期间,他就写下40万字的工作日志。没有一种对事业的热爱,没有一种对理想的执着,断然不可能做到这样。
他坚定法治信念。社会转型期,矛盾突出,案多人少,众声喧哗,抱怨的多,建设的少;吐槽的多,添柴的少。而邹碧华选择扑下身子去做,义无反顾,从不抱怨。他说:“每个人都是历史,如果能让自己完美一点,历史也会完美一点。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冲在推动中国司法改革的前沿,最后鞠躬尽瘁,倒在这条路上,他用自己一言一行感召着身边的人一起砥砺前行。
每个人都应该有点理想,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念,作为一名法律人,我们应该坚守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呢?
邹碧华给出了答案:“一个拥有强大理想的人,会拥有更加强大的力量,不会为眼前的利益所蒙蔽,不会被暂时的挫折所击垮。所以,作为一名法律人,应当让自己确立起强大的价值观和使命感。”
当我们谈论邹碧华的时候,我们谈论什么?我说,担当。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邹碧华的座右铭,正是如此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始终在司法第一线奋斗和奉献,并带领同仁投身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大潮中。
一个人需要怎样强大的内心,才能在重重困难中破冰前行?一位法官具备什么品德,才能赢得整个司法界的集体缅怀?我想,是责任,是担当。他以身先士卒的勇气,为推动法治社会进程奉献了年轻的生命,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是一场必打的硬仗。
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司改之难一言难蔽之。面对改革中的反复磋商、针锋相对、妥协共识,邹碧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他说:“做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对上,该争取时要争取,该顶住时要顶住;对下,必须要有担当,无论如何,都不能让那些在一线辛苦办案的老实人和年轻人吃亏。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
在司改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邹碧华以勇于担当的精神,“一点一点地拱着前行”:推行法院效率管理试点,率先研发执行流程、信访、工作台账等信息管理系统;推行“可视化”管理,建立心理咨询师参与信访接待等科学管理制度,探索执行流程模式改革;在全国法院首创案件权重系数理论,设计多项审判管理评估指标;主持制定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打造十大司法公开平台,他把先进理念和现代化技术手段运用到了实践中。
邹碧华曾任职的长宁法院办公室主任曾俊怡说:“时间对他而言不是一天一天,而是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计算。”上海市法学会副秘书长、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说:“他用自己的坚定和悟性去努力攀登,在制度框架内,把自己一生的光和热都发挥到了极致,做出了令人信服的成就。”我说,正是因为他的善良真诚、他的勤政为民、他的勇于担当,让他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永不止步,并最终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从学习到践行,从感动到行动,这是邹碧华与我们的距离,是我们应该用良知、正义去丈量的距离,更是我们应该用抉择、行动去书写、缩短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