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法官角色愈加凸显和重要,其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党和人民群众对法官的要求也更高。那么法官如何适应新形势,应有怎样的综合素质和较高境界呢?对此,笔者一直在思索。前不久,我读了陈继儒的《小窗幽记》,顿觉曲径通幽,豁然开朗,似乎有了答案。
陈继儒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在《小窗幽记》中写道:“处事不可不斩截,存心不可不宽舒,待己不可不严明,与人不可不和气。”这里指的虽是封建士大夫、读书人为人处世的原则及其思想境界,但对于当代法官,亦很有借鉴意义。
一是法官办案应果断。陈继儒云:“处事不可不斩截”。“处事”就是办事,对法官来讲就是审判、执行,就是依法履职。“斩截”就是雷厉风行,当机立断,对法官而言就是快立、快审、快执。此前,我国法院立案制度已由审查立案改为登记立案,案多人少的矛盾更加突出,新类型的复杂案件不断出现,审限要求不断强化,因此,法官办案既要依法,也应果断,“能调即调,当判则判”,绝不能优柔寡断,久拖不决。面对黑恶势力及各种干扰,法官应刚正不阿,正气凛然。而对该采取的执行措施、财产保全等,法官应当机立断,尽快落实,以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处事不可不斩截”蕴含了法官依法履职的境界。
二是法官压力应释放。曾有哲人说:“法官是刀尖上的舞者。”法官职业是高风险职业。对案件质量,法官应终身负责。司法绩效年年考评,法官人人排队。有些法院还搞法官末位淘汰。涉诉信访压力仍在。少数当事人无理纠缠,甚至谩骂、侮辱、诽谤、恐吓、威胁、诬陷、殴打或伤害法官。部分案件非常复杂,等等。总之,法官的工作压力、思想压力很大。有压力就必须及时释放,否则必然损害其身心健康。
那么如何释放压力呢?笔者认为,各级法院应多开展一些文娱活动,多组织一些文体比赛。法官也应多培养一些有益的爱好,如阅读、书画、弈棋、打球、游泳、散步、欣赏音乐等,这些都有利于释放压力,陶冶情操,强身健体。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其讲的是修身养性。而陈继儒的“存心”也就是保持好心态,“宽舒”就是释放压力,宽慰舒畅。因此,“存心不可不宽舒”蕴含了法官淡泊养心的境界。
三是法官律己应严明。古人说:“公生明,廉生威。”“人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法官的威严、法律的尊严,不仅来自公正的判决,而且来自法官的严于律己、清正廉明。因此,法官“待己不可不严明”。“待己”就是自律、律己,就是对自身的从严要求。法官不仅应严守党的政治纪律,保守国家机密,自觉服务大局,时刻谨言慎行,而且应保持清廉,洁身自好,不该去的不去,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拿的不拿。“要自觉遵守廉政准则,严以律己,廉洁自律,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自觉接受监督,乐于接受监督。”因此,“待己不可不严明”蕴含了法官严于律己的境界。
四是法官待人应和善。法院受理的案件,绝大部分均属人民内部矛盾,案件当事人绝大多数也是人民群众的一员,因而,法官对待人民群众、对待当事人“不可不和气”。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政法干警学习雷锋精神,即政法干警对待群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热情服务,态度平和。法院应克服“立案难、审判难、执行难”问题,法官应改掉“门难进、面难看、话难听”陋习。要把群众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当亲人、当朋友,全心全为人民服务。因此,“与人不可不和气”蕴含了法官和善待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