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时节,初登衡山。清风徐来,暑热尽散。远离尘世烦扰,行走在林间小道。只见古松盘桓,壑谷幽深,满眼的绿似乎再也望不到尽头。突然眼前一亮,一朵浅黄色的小蘑菇柔柔地独自长在布满青苔的古松上,忍不住轻轻凑近却不敢用力呼吸,深恐惊扰了这美丽的精灵。
山中的湿意越来越浓,不久,只见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晶莹的雨滴打在层层叠叠的松针上发出沙沙的响声。听着这穿林打叶声,本想学
顺着棵棵古松,来到了磨镜台。雨后的磨镜台空气清新湿润,让人不禁想起唐代南禅七祖怀让与禅宗北宗僧人道一在此磨镜辩禅的故事。北禅宗讲求渐修,南禅宗讲求顿悟。七祖怀让仅用一句“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便使道一僧人入了“顿悟法门”。其实渐修是为了将来的顿悟,而顿悟则来源于之前的渐修,二者并不矛盾。原本枯坐苦禅而无所进益的小僧人道一在与怀让激辩的过程中幡然顿悟,遂拜怀让为师,后聚徒说法,创建禅林,被尊为马祖。千年时光匆匆而过,故事却依旧代代相传,竟引后人登衡山必到磨镜台怀古.
离开磨镜台,向着衡山七十二峰的最高峰——祝融峰奔去。自古以来,登高远眺总是让人心向往之。当群山匍匐在脚下,烟云缭绕在指间,不管你心中是“高处不胜寒”的悲凉,还是“山矗天止我为峰”的豪迈,总能深深地打动人心。一路上,越爬越高,雾却越来越大,回首看去,山谷已是白茫茫一片。只有路旁的山花洁净绚烂,一簇簇,一层层,毫不吝啬地怒放着。拾阶而上,终于来到了祝融峰顶。峰顶有殿亦名祝融,用花岗岩砌墙,铁瓦盖顶,巍然屹立于绝顶巨石之上。小心登上祝融殿,欲极目远眺,却只见八百里群山与无尽的苍松翠柏均掩映在白雾之中,不见了踪影;抬头看,已分不清哪里是天,哪片是云,只觉得茫茫天地间只剩下祝融殿与殿前长长的石梯。数不清的善男信女扶老携幼,怀抱虔诚的心沿着石梯一步步朝圣帝走来,为家人祈福,为自己还愿。
虽未见“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的美景,但雨雾中的衡山更似人间仙境,怀抱心愿而来的人们,在群山之巅审视自我,直面内心,尽情诉说。我相信,虔诚执着的愿望最后总能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