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新闻,一个女孩,家住农村,成绩优秀,寒窗十载,高考前夕横祸飞来,站在梦想的门口她选择坚持,她不顾受伤的头,婉谢了医院的好心提议,一家人一条心以生命为砝码称在高考的天平上,有人惊叹,有人劝婉,而我却是至诚的敬佩。
是的,我虽不认识她,但同样,我理解她,高考,对许多农村青年来说是最公平的竞技场了,当你熬过十载苦读,已然立于龙门的门槛,意外之后她可以选择放弃,但她以惊人的毅力说服自己不能放弃选择,为什么看似柔弱的女生会有如此之举?
我以为,一方面这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女孩,为高考她必定有过刻骨铭心的付出,或许在这之前她已胜券在握,所以她的坚定是这么的强烈,试想,如果是个平时不努力,成绩不理想,对高考不抱希望的学生,她会这么毅然吗?
第二,这是一个农村的女孩,跳出农村的观念从小就深入骨髓,对大部分农村孩子来说,除了通过高考跳龙门,还有其他什么途径呢,而今一年一度的高考在即,叫她还没试就退出舞场,如何让她甘心?很多善良的人劝慰她可以复读,是的,可以复读,可复读的成本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心理成本,经济成本,还包括青春成本,以及那看不见的潜在风险,谁来保证她明年的高考会如愿以偿,如果明年她落榜,就因为一步错而导致步步错,那她心理的防线又该怎样来构建?有人说拿生命冒险来高考,不值,但是您知道吗?不让她高考,那种彻心的疼痛是靠几句安慰的话就能抚慰的吗?她志在高考,高考就是她的战场,她心在高考,高考就是她的天堂,这种精神世界的营养我们不能忽视,再说,如果万一出什么意外,室外的医生和救护车随时候命不也减轻了以生命作砝码的那种危险性吗?
今年某省万余学生放弃高考,这是一种国情,而今受伤女孩倔强的要参加高考,这也是一种国情,前者是在目前经济不太景气的情况下以传播读书无用论的病毒来消极抵抗现实的尴尬,透着的尽是无奈,苍凉,本质上是一种屈服。而后者却是一种积极的坚守,不管结果如何都要奋力一搏,其实往深了说,这是对高考的一种评价,是基于对高考的认可,试想我们的高考若成为某些人的特权,有等级之分,有富贵之别……那么还会有那么多莘莘学子为它枯灯夜读吗?
同样是面对高考,态度却截然相反,一退一进,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反思,与其说是对自身的反思还不如说是对这个时代的反思,毕竟他们的进退不仅仅是一时冲动。当然高考作为国家公器,我们希望它更能彰显公平,人性,科学,让层出不穷的替代门和屡禁不止的高科技舞弊最终没有市场,如此,高考这艘航船才能走得更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