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骄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的太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我们,更要靠广大青少年。常言道,初生牛犊不怕虎,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历史上就有许多杰出的少年英雄
“红领巾宰相”——甘罗
据《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记载,甘罗是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凤台)人,秦国左丞相甘茂的孙子。在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甘罗十二岁时到秦国宰相吕不韦那儿当了家臣。吕不韦企图进攻赵国,以扩大燕国献给他的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的封地。甘罗主动请求出使赵国,游说赵王割了五座城池给秦国。此后,赵王又将攻取的部分燕国领地分给了秦国。回到秦国后,甘罗因功劳卓著被秦王拜为上卿。当时上卿是相当于宰相的官职,此后,民间演绎出“甘罗十二岁为宰相”的说法。
毛泽东在评价甘罗时说:“战国时期,秦国有个甘罗,是甘茂的孙子,他十二岁为丞相,他才是个‘红领巾’!当时吕不韦是个大政治家,但没有主意,甘罗却有主意,他到赵国解决了一个问题。”
“有大本领”的——荀灌娘
荀灌娘生于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是一位比花木兰早许多年的少年女英雄。晋愍帝建兴元年(313年),荀灌娘的父亲荀崧由襄阳太守调升平南将军,镇守宛城。不久,时任南蛮司马的杜曾拥兵自立,包围了宛城。在城中粮食即将耗尽、无力抵挡杜曾的情况下,13岁的荀灌娘主动向父亲请缨,率领数十勇士突围成功,去向襄城太守石览和南中郎将周访求救。周访派兵会同石览前往救援。杜曾得知救兵到来,担心寡不敌众,于是撤离,宛城之围得以解除,荀灌娘因此立了大功。荀灌娘的故事后来被改编为京剧,受到人们的喜爱。
“少年将军”——兰陵王
兰陵王是高欢的孙子,名叫高肃(541--573),字长恭,又名高涛灌,是北齐时的名将。兰陵王打仗以骁勇善战著称,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以威吓敌人,每次打仗他都要带上狰狞的面具。公元564年,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退。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面具,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一直杀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当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杀向周军,周军大败。战后,兰陵王因功升任尚书令。为庆祝胜利,将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后被广为流传。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因此,“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