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人郑思肖在《德佑二年岁旦二首》中曾诗云:“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一是应强化国民的“中国芯”。一个国家的强大,关键是应有较高的国民整体素质,国民强则国强,国民弱则国弱。而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有较强的爱国心即中国心。国家,国家,先有国后才有家,“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唐代诗人杜甫在目睹“安史之乱”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严重破坏后,触景生情,有感而诗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一旦国家破败、社会凋零,家就无处安,个人发展也无从谈起。
八十年代初,香港歌手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唱热祖国大江南北,原因就是该曲唱出了国人的中国心。然而,前段出现的大量“裸官”和“裸商”,他们将大量财富转移出境,同时被“转移出境”其实还有他们的中国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有人人爱国爱家,“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义务教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高考指挥棒上,就是分值设计不合理,如语文150分,英语也是150分,表面上同等重视,实际上导致学生们偏重英语学习,而轻视自己母语的学习。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情况,每位博士生均能用英语或其它外语流畅的撰写一篇论文,而用中文写作时,有些却病句和错别字连篇,有的到了国外就忘记了祖国,这不能不说是国家义务教育的悲哀。从语文教育本身而言,也过于偏重现代及国外的东西,而轻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代国学经典的教育。所以,当大陆的研究生去作台湾初中生的中文考卷时,许多人竟然不能及格,这就不足为奇了。
令我们欣慰的是,党中央已看到了这个问题,习总书记在北师大考察时说:“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给我们的教育指明了正确方向。
三是应强化科技的“中国芯”。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就是科技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从有文字记载的二千多年历史来看,中国综合国力曾在很长时期保持世界第一,这主要得益于科技的发展。据《尚书》、《史记》等记载,三皇五帝不仅重视发明创造,而且自己就是科技创新带头人。如驯养动物、结网捕鱼、采药治病、天文观察、制衣保暖、建造房屋和农业生产等,都是三皇五帝时期所发明或创新。又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对人类发展贡献极大,影响深远。我国六十年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和八十年代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都是对科技的高度重视。近日有媒体报道,美国再次明确禁止对中国出口超级计算机技术,以遏制中国的快速发展。这有力证明,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自己的核心科学技术,也就是自主的核心知识产权、自有科技的“中国芯”。面对美国等实施的尖端技术封锁,我们应继续发扬毛主席曾提出的“自立更生,艰苦奋斗”伟大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
四是应强化经济的“中国芯”。经济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命脉。俗话说,人以食为天,任何国家要图谋发展,首先必须解决百姓吃饭问题,而要解决此问题就必须依靠发展经济。当今时代,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阻挡。然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各国的经济既是互补,又是竞争,因此,我们既应重视经济发展总量,更应注重经济发展质量。
然而过去一段时期,我们过于偏重GDP总量,忽视其质量,导致经济过于粗放,各类重复建设大量出现,资源耗费大,科技含量低,产品竞争力弱,价格低廉,同时又严重破坏环境,发展难以为继。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创新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响当当的民族品牌,增强产品竞争力,从产业链的中低端尽快向高终端转移,使我国自主品牌在全球经济中占居应有的位置。
五是应强化制度的“中国芯”。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因而其选择的发展道路各有不同。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源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制度选择,也是我们的发展道理。《礼记》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今天,我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就是现实和历史的契合。因此,我们应坚持中国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然而,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任何制度和理论均须不断完善和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例外。据此,党中央顺应时代潮流,及时提出了“四个全面”方针,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笔者认为,“四个全面”就如巨车之四轮,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福祉和希望,平稳、健康、快速地驶向美好的明天。
有梦想,就有未来。美丽的中国梦,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只要我们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的正确方向,坚定不移、脚踏实地的大力推进“四个全面”,不断强化五个“中国芯”,美丽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