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周而复始。每当春节临近,远离家乡的人们总要匆匆踏上归程,回老家过年。故乡是每个人心中的根,忘不掉、割不断。血脉相连的文化记忆和家国情怀,更是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也湮没了物转星移。春华秋实的沉默,化为过年团聚的心愿。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管再忙再累,都要想着回家过年。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的传统习俗,而且蕴含了中国的“根”文化。
《说文解字》曰:“根,木株也。”在现代汉语中,根的原意就是指树根。“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说的就是树叶对根的回归、“绿叶对根的情意”,当然也蕴含了自然循环的客观规律。
候鸟现象又是另一例证。每当冬季来临,寒冷地带的鸟类就会长途迁徙,飞往温暖地区,在那里安全越冬,之后再飞回原栖息地。因此,陶潜先生在《归田园居》诗中说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体现了鸟儿、鱼儿的“故园之恋”。
人类更是如此。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自己故乡的向往,是每一个游子的自然情怀。因为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游子心灵的“港湾”,那里有亲人、旧友,还有儿时伙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真切表达了诗人李白、杜甫因远离故土而对家乡产生的深深思念。
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身居海外的广大爱国侨胞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积极踊跃地捐资金、捐物质、捐军火,很多人甚至回国踊跃奔赴抗日前线,为中国人们打败万恶的“狗日本”立下了汗马功劳,做出了巨大贡献,历史会永远铭记。解放后,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秋,钱学森、华罗庚等一大批富有强烈爱国心的科学家、学者、专家、教授,纷纷放弃已在国外获得的优厚待遇和卓越成绩,义无反顾的回到祖国怀抱,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历史同样不会忘记。普通的海外侨胞们,也均怀着一颗赤子之心,遥望“故乡的云”,吟唱《我的中国心》,虽然“河山只在我梦萦,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就算生在他乡,永远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这是多么真实生动的写照、多么令人感动的情怀。
远离故土、漂泊在外的人们总是怀着想回家乡看看、回老家过年的思想,固然受到了中国自古以来严格的户籍制度之影响,导致很多人“故土难离”,但其中也包涵了许多正能量,很有积极意义。一是体现了对父母之孝、对儿女之爱、对配偶之情。“带上笑容,带上祝福,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这是父母对儿女的期盼,也是儿女对父母应尽的孝心和责任。同时也强调探望留守家乡的配偶和子女,加深了亲情,稳固了家庭,促进了和谐。二是有利于加强与其他亲人、族人等的感情联络。只有不断联系,才能建立感情;如果长期不联系,感情就会疏远。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说明如果离家太久,就会导致“儿童相见不相识”,当然难能可贵的是,虽“少小离家”,却“乡音无改”及“老大回”。三是防止人口的无序迁徙,有利于社会管理,维护了社会稳定。因强化了家的概念和内涵,就能让远离故乡的人们产生“风筝”效应,不管离家多远,也不论离家多久,都会以家为中心,为原点,为根本,每过一定时间就会回来看看。
笔者由此联想到当今大量出现的“裸官”、“裸商”问题。他们配偶、子女均已移民境外,也就是说其家已在境外。如果比喻为风筝,那么这些“裸官”、“裸商”是风筝还是放风筝的人呢?对此,笔者去年撰文并在《人民论坛网》公开发表,标题就是《“裸官”的心也许不再是“中国心”》,这样答案就不言而喻了。实事求是地讲,我写此文是受报纸上一篇好文章的启发,其标题是《“外国人”的爹怎能掌“中国人”的权》。因此笔者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应继续加大对“裸官”、“裸商”的管控力度,将全体“裸官”、“裸商”尽快公之于众,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同时查核“裸官”的大量财富从何而来?是否存在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是否存在“灰金”、“黑金”?查核“裸商”是否偷税漏税?是否曾经严重破坏、污染过环境?是否拖欠员工、农民工工资及银行贷款等?
另一个严峻问题,就是中国留学生中的顶尖人才被美国等国家以各种诱惑和手段大量截留,让这些年轻精英们学成后未能顺利归国,使我国科技精英大量流失。客观地讲,他们中有些是忘了自己“母亲”主动要求留在国外的,而有些是“被动”截留下来的。不管怎样说,他们就如断了线的风筝,再回祖国怀抱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了。因此笔者建议,国家应加强对出国留学生的管理,尤其是对尖端科技方面的杰出人才,应由专门机构建立台帐,重点进行动态管理,加固风筝的“引线”,提高广大留学生回国效力、服务的优厚待遇,让那些想回归祖国服务的人如愿以偿回归母亲怀抱,让那些不愿回归祖国的“风筝”也不是那么容易挣脱“引线”。
树有根,无根则亡,其根深深的扎在土壤里;人也有根,无根则罔,其根就是生我养我的父母、生我养我的故乡、生我养我的伟大祖国。歌曲《中国根》的歌词写得好,“华夏是我的根,炎黄是我的祖先。”
让我们“把根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