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拿起这本书,单单是因为好奇,两个美国成年男人,跋山涉水来中国寻找修行隐士,听起来一定会有各种奇遇,当然这其中不免暗中夹杂了些许看笑话的心理。然而,翻读几页,不免心起波澜。喜欢独处的美国人比尔·波特在台湾佛教寺庙生活了三年,随后隐居在一个山村里翻译了中国古代隐士的著作:寒山,拾得,丰干,石屋和菩提达摩。在这些著作中,这个美国男人发现,中国隐士智慧、仁慈,全然没有美国隐士的神经质,是他见过的最幸福、最和善的人。怀揣着对修行者的敬畏以及不愿相信中国隐士绝迹的传说,他找来自己的朋友,摄影师史蒂芬,两个人一起踏上去往终南山的路途。
终南山却也是云雾中的“香格里拉”,总是朦朦胧胧,若即若离。然而这两个美国男人带着内心的敬仰和信念坚持着踏遍了每一处可能存有隐士的深山茅蓬。后来,他写成了《空谷幽兰》这本书,并且在书的首页绘上了隐士的天堂终南山全图。不知道无数的中国读者在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流淌于外国友人的笔下时,是否和我一样,心灵受净化的同时也充满了惭愧。中庸的东方文化终究还是缺少一点实践与魄力。
寻找终南山隐士的旅途中,这两个美国男人采访了道教与佛教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大多在山上居住。自己种土豆,蔬菜,吃松树的松针和花粉。遵循严格的戒律。戒律使修行成为可能。这些散去萦绕云雾的隐士显然非他意念中的隐士:在云中,在松下,在尘世外,靠着月光、芋头和大麻生活。所需的只是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瞑之时的片刻小憩。相反,他们承担着深重的孤独和贫寒,栖息在常人不能抵达的僻静甚至危险处;与松鼠、熊共享菜地果实;或者在新建寺庙里忍受游客喧嚣,琐碎杂物,终日无所事事,只剩下模式化的打坐;或者疾病缠身,久居山中亦不愿医治,平静等待死亡。然而不管处于何种境地,每个修行者灵魂深处都坚定地坚持和相信自己的修行。
比尔·波特称自己非这本书的作者,而是一个译者,译本书希望给西方的修行人以鼓励。鼓励中国读者追并找到生活中“独处”的乐趣——不是离群索居,而是因为更深的觉悟和仁慈,与大家更为和谐的共处。
我们处于现代社会的滚滚红尘之中,名利的诱惑与泥沼常常会扼住你的脖颈,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保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爱,接受爱,感恩,并化成心底洁净的莲花,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这确是我从此书中受净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