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未著名哲学家仲长统曾著哲学政治著作《昌言》。《后汉书•仲长统传》载:仲长统“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因著作名曰《昌言》,凡三十四篇,十余万言。” 《昌言》主张“限夫田以断并兼,急农桑以丰委积,严政令以阶僭差,察苛刻而绝烦暴。”《昌言》曰:“我有公心焉,则士民不敢念其私矣;我有平心焉,则士民不敢行其险矣;我有俭心焉,则士民不敢放其奢矣。此躬行之所徵者也。”这里提倡上位者乃至统治者应有“三心”,即“公心”、“平心”、“俭心”。笔者认为,今天的领导干部更加应有“三心”。
一是领导干部应有“公心”。“公心”即公平、公正之心。《礼记》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应将“公心”放在首位,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这是指导思想、执政理念,必须始终摆正。制度的设计要力争公平,法律的制定要力求平等,政务的处理要出于公心,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要强化“公仆”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为全体群众谋利,要关心社会弱势群体,不能以权谋私,不能结党营私,不搞小团体。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因既得利益集团阻挠而举步维艰,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只要坚持社会公平原则,以攻克既得利益集团阻力为突破口,紧紧依靠人民力量,任何阻力就能排除,改革就会成功。
二是领导干部应有“平心”。“平心”即平等、平和之心。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其意思可理解为,上下都有平和之心,就能和谐发展,社会创造的财富,全体人民都能平等享受。老子亦曰:“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其意思是,统治者注重社会平等,百姓自然拥护,天下就能太平。这是多好的思想,非常切合实际。同时也寓意领导干部具有平等之心,平和之心的重要性。一方面要强调平等之心。领导干部对待群体应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一律平等;对待下属、提拔干部应不分亲疏,不计恩怨,亦一律平等。另一方面要强调平和之心。领导干部接待群众要平和、亲切,要平易近人,不打官腔,不摆架子。要始终按照党中央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这样才能“察民情,体民忧,解民难”,才能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改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领导干部对待下级也应平和、亲切,要能够听取不同意见,要及时采纳正确意见,要虚心接受多方监督。这样,对党和人民就很有利。
三是领导干部应有“俭心”。“俭心”就是节俭、廉洁之心。《政要论》曰:“故修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傅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者,其得之也,莫不旨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因此,领导干部必须保持节俭、清正,作好表率,带头搞好作风建设,这样下属就会上行下效,看样学样,就不敢奢侈,不敢放纵。领导干部还应保持廉洁,“人不畏我严,而畏我廉。”只有清廉的领导,在下级及群众面前才有威信,才有地位。要“吾日三省吾身”,要做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要破除侥幸心理,“不伸手,伸手必会抓。”“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太守杨震曾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我们要始终牢记毛泽东同志的“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领导干部就是要存节俭之心,养廉洁之性。同时要尽快创新和完善反腐倡廉制度、机制,真正实现“不敢贪”、“不能贪”。
领导干部只有坚恃“三心”,才能真正与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