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八月萑苇。”江南的夏日是炎热的,因空气湿度大,人便感觉特闷。因而很多人并不喜爱流火的夏季。“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我与家人不仅喜爱盛夏,而且惬意享受夏日的清爽。
一年有四季,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春天温暖,夏日炎热,秋季凉爽,冬天寒冷,此乃自然规律。人从自然来,将向自然去,既然一切皆自然,又怎能回避呢?而应该去适应自然,去享受自然。孔子曰:“不怨天,不怨地,不尤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境界最高的当属老子,其《道德经》提出了“道法自然”思想,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按照逻辑推理,最终当然是“人法自然”。也就是说,人要效法自然,更要享受自然。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易•颐》亦言:“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圣人也好,贤人与万民也好,万物也好,其实均由天地“养”着,而天地就是大自然。
笔者近十年来研究国学,特别崇尚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冬天不畏冷,夏天不怕热,养成了良好心态。近四年来,笔者家里从未开启过空调,办公室也基本如此。特别热时吹吹风扇,享受自然桑拿,身体也排出了毒素和废物。而这符合医学养生法则,排毒健康了身体,排汗降低了体温。人体有一种特殊蛋白质,其功能就是平衡体温,长期不用则会“休眠”。人过于依赖空调,一遇室外高温就容易中暑。也许是习惯成自然,也许是心静自然凉,在不用空调的夏季,笔者并末感受到闷热,而享受到了夏季的宁静、夏日的清爽。
夏天虽热,但能享受游泳的清爽和快乐。笔者家乡就在清悠的涟水河旁,二、三岁时起即下河嬉戏,后来水性越来越好,不仅“打插子”即自由泳速度快,而且潜水一次可达分钟以上。游泳是很好的健身运动,近几年来,每到夏季笔者总要约上一些游泳爱好者去游上几次,有时还比试“打插子”速度,我的成绩当然不错。除了游泳,笔者坚持每天散步一个半小时,每周去森林公园走一趟“洪水岭的石板路”,间或去尖山岭感受“春山如笑”。出汗中享受休闲快乐,过后觉得十分的清爽。
俗语说:“心静自然凉。”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季节又长,如何保持“心静”呢?《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每到周六周日,笔者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潜心研读国学和历史。丹书漫卷,书香沁人。当百家争鸣的胜景在眼前浮现,当秦汉古风的余韵在耳畔回响,当建安风骨的傲气在心中激荡,当魏晋风度的儒雅在脑中升腾,当英雄豪杰的故事在心中回响……就会不禁概叹,华夏文明的风骨气度和瑰丽多彩。读书让人概叹,亦给人带来快乐、智慧、勇敢和爱心,同时也让人宁静,于是心也清静了。近十年来,笔者读国学、历史书籍3000余万字,发表研究文章近30万字。学以致用,学以致荣,学以立德,读书让我心静,读书让我快乐,于是浮燥之心、飘荡之意也就知止而定矣。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是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述了夏夜的热闹、生机与恬静。江南的夏季确实是美妙的、快乐的。有鲜艳的花朵、美丽的蝴蝶、可口的瓜果、冰爽的啤酒、满眼的绿色,还有清爽的和风、潺潺的流水、悦耳的蝉鸣、曼妙的音乐等。我喜爱夏季,更喜爱夏日那份醉人的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