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新闻 > 法院动态
谈法院文化及其渊源
分享到:
作者:谭文革  发布时间:2013-07-23 10:14:24 打印 字号: | |
  中国法院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法院文化研究和法院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历史使命。对此笔者做了较长时间的研究,下面谈谈法院文化及其渊源。

  一、法院无讼文化

  法院是依法受理诉讼案件并作出裁判的国家审判机关。然而现代社会的最高理念是消除矛盾纠纷,没有案件即无诉。由是有了法院无讼文化。即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及提高人的思想行为素质,来努力预防和化解纠纷,让纠纷形成不了诉讼。

  其渊源有:○1、孔子的无讼思想。《论语•颜渊篇第十二》有言:“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其意思是,孔子说自己审判案件和其他法官差不多,但一定努力使诉讼案件不发生才更好!同样的记载在《大学》亦有。○2、《周易•既济》曰:“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其意思是要注重矛盾纠纷的预防。○3、老子《道德经》曰:“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强调的是,统治者若能严格依法办事,矛盾纠纷就将自行化解。

  二、法院调解文化

  社会矛盾纠纷可以尽力预防、化解,但不可能完全消除,真正的无讼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法官永远不会失业,法官职业不会消失。对于起诉法院的诉讼案件,法院会尽量调解,以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和谐。由是有了法院调解文化。

  其渊源有:○1、《周礼•地官司徒》规定:“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其意思是,调人负责管理百姓之间发生的仇怨、纠纷并加以调解,以化解仇怨、纠纷,实现社会和谐。○2、《周易•乾》曰:“保合太和,乃利贞。”其意思也是追求社会和谐。○3、《论语•学而篇第一》有言:“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4、《礼记•儒行》曰:“礼之以和为贵。”○5、孔子曰:“上下和同。” 以上均主张调解矛盾,实现和谐。

  三、法院审判文化

  案件调解不成,法院应及时判决。判决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公平公正,不偏不倚,明辨是非,惩恶扬善。由是有了法院审判文化。

  其渊源有:○1、《周易•大有》曰:“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2、《周易•豫》曰:“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3、《周易•噬嗑》曰:“先王以明罚敕法。”○4、《周易•丰》曰:“君子以折狱致刑。”○5、《周易•旅》曰:“君子以明慎用刑”。○6、孔子曰:“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中立而不倚”,“允执厥中”。○7、《论语》曰:“有罪不敢赦。”“谨权置,审法度。”○8、《礼记•曲礼上》曰:“分争辨讼,非礼不决。”○9、老子曰:“天网恢恢,疏而不失。”⑩、《周易•系辞下传》曰:“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11、《周易•未济》曰:“君子以慎辨物居方。”○12、《周易•中孚》曰:“君子以议狱缓死。”○13、《中庸》曰:“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14、《尚书•尧典》记载:“帝曰:‘皋陶,蛮夷滑夏,寇贼奸究。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这说明皋陶是我国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最高司法长官。○15、《尚书•皋陶谟》记载:“皋陶方祗厥叙,方施象刑,惟明。”其意思是皋陶谨慎判决案件,做到公平公正。○16、《尚书•吕刑》记载:“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字,正于五刑。……其罪惟均,其审克之!”其意思是,原、被告双方到齐后,法官要认真审理,慎重判决。○17、《尚书•盘庚》记载:“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其意思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8、《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有言:“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其意思是判案应慎重。○19、《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有言:“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寓意法院审判案件应重证据、重事实,注重社会效果。○20、《孟子•公孙丑章句下》有言:“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日,‘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杀之。’” 寓意只有法官并依法定程序才能判决案件。○21、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意思是法律必须靠执法者来执行。○22、《汉书》曰:“与杀不辜,宁失不经。”法院判决案件要慎用死刑,不能滥杀无辜。○22、司马迁曰:“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寓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四、法院程序文化

  程序就是操作规程、规则。审判程序遵行的是刑事、民事、行政等三大诉讼法。诉讼程序注重依法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其理念是通过平等的诉讼权利、公正的诉讼程序,来实现案件实体处理的公平合理。诉讼程序不断完善。由是有了法院程序文化。

  其渊源有:○1、《论语•颜渊篇第十二》有言:“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说明孔子反对缺席判决,而孔子的学生子由则在司法实践中做出过缺席判决。○2、《周易•艮》有言:“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这寓意法院诉讼程序的依法中止,该中止时就依法裁定中止审理,该继续审理时即恢复审理。○3、《周易•讼》曰:“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寓意法院诉讼案件的撤诉。○4、《周礼•地官司徒》曰:“质人……凡治质剂者,国中一旬,郊二旬,野三旬,都三月,邦国期。期内听,期外不听。”指的是案件诉讼时效。○5、《周礼•地官司徒》曰:“小司徒之职,……凡民诉,以地比正之。地讼,以图正之。” 指的就是诉讼证据规则。○6、《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司法鉴定评估制度始于周代。○7、《周礼•地官司徒》曰:“司市……凡得货贿六畜者,亦如之。三日而举之。”指的就是认定财产无主的特别程序。○8、《周礼•地官司徒》曰:“市师莅焉,而听大治大讼;胥师贾师莅于介次,而听小治小讼。”指的就是诉讼级别管辖。○9、《周礼•地官司徒》曰:“司市……市刑,小刑宪罚,中刑徇罚,大刑扑罚,其附于刑者,归于士。”指的是刑罚种类。⑩《周易•旅》曰:“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指的是不留积案,注重诉讼审限。

  五、法院信访文化

  涉诉信访问题在中国自古就有。如《尚书》记载,尧帝、舜帝、大禹作为部落联盟首领都曾亲自审判案件。周代诉讼制度实行三审终审制,案件的三审即由周王最后裁决。据史书记载,史上因不服案件判决而进京上告、申诉、上访的确实不少,有的还趁皇帝巡游时跪告御状。实质上这些均属涉诉信访。为解决涉诉信访难题,古代先贤提出了很多好招,由是有了法院信访文化。

  其渊源有:○1、《周易•节》曰:“节 亨。……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节就是节制,控制。由于控制得当,事业会顺利成功。制定完善的法律,对社会规范管理,既不伤财,也不害民。○2、朱熹《周易本义》曰:“节者,有限而止也。”○3、孔颖达《周易正义》曰:“节者”,“制止之义”。○4、《论语•学而篇第一》有言:“有子曰:‘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寓意涉诉信访问题必须以法律来规范、制约,只有在法治轨道内解决,才能“有限而止”。○5、《周易•讼》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辨明也。”寓意涉诉信访人不能无休无止,而应“有限而止”,服判息访。

  六、法院廉政文化

  法官清正廉明是案件公正判决的前提和基础。法官清廉既是职业要求,又是党和人民的期待。历史上的著名“法官”皋陶和包拯等,就是清正廉明、铁面无私的“法官”典范。由是有了法院廉政文化。

  其渊源有:○1、《论语•颜渊篇第十二》有言:“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必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道德经》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4、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5、《周易•震》曰:“君子以恐惧修省。”○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7、《周易•蹇》曰:“君子以反身修德。”○8《周易•大壮》曰:“君子以非礼弗履。”○9、《周易•颐》曰:“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10、《大学》曰:“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11、 老子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2、东汉著名太守杨震曾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13、 明代郭允礼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吏不敢慢;廉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来源:涟源法院
责任编辑:俞永清
娄星区法院涟源市法院冷水江市法院新化县法院双峰县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