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傍晚,我和邻居兼好友周老师散步闲聊中,得知她次日将去参加一个吊唁活动,没有车前往,我便应允去送她们。同车的还有周老师的3个学生。据周老师介绍,她班里一个学生小万的父亲去世了,她带领几个学生代表去参加吊丧活动。
一路上,周老师很少说话,可以看出她的心情比较沉重,毕竟学生的家长还只有40多岁,学生少年丧父,用中国的老话来说,这是人生中的最大幸。
路程并不远,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令我惊讶的是,丧事场面不大,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冷清,没有鞭炮声,没有乐队,在一排低矮的房子前,高低不平的满是淤泥的地坪里,摆着十几张桌子,人们面无表情地围坐在桌子边。我们的到来引起了他们的关注,也许是小万事先和家人说了。马上就有人来接过鞭炮和花圈,并大声叫道喊:“阳妹子,快出来,你老师她们来了。”小万出来了,十五六岁的样子,身子比较单瘦,见到我们后,倒地就是一拜,然后抱着周老师痛哭起来。
我们一行五个人被安排一桌,前来陪我们的有小万,还有一个村干部和镇里的一位驻村干部。在村干部的介绍中,我知道了小万的家庭情况:原来小万在5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她和父亲一起生活,父亲好酒贪杯,醉了就发酒疯,妻子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离开的。小万的父亲没有什么技术,靠在附近做点力气活养家糊口。由于长期饮酒过度,加之又没钱医治,导致年纪轻轻就因病离开了人世。小万没有其他姊妹,父亲去了,只好和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过日子。此次小万的父亲去世,家里没有一分钱,是村干部在外面筹的安葬费,前来做事帮忙的人都是免费的。小万虽然还有几个伯伯,但家境同样是非常贫困。小万的读书问题和以后的生活问题成了当前村干部和大家最为头痛的问题。周老师的到来,似乎让小万继续读书有了一缕曙光。其实周老师早就有准备,带头捐款,并在班里进行了募捐。当周老师把承载着班里50多名同学充满爱心的捐款交到小万手中时,小万又一次痛哭起来。我知道,这一次,她不是因为伤心,是因为感动。在吃饭过程中,我们边吃边聊,引导小万正视眼前面临的困难,鼓励她树立起自强、自立的信心。谈及小万今后的读书及生活问题时,想到我们院里正在搞的“二对一”帮扶活动,我与在场的驻村镇干部达成一致默契:一起帮助小万完成学业!
回来后,我的心情一直很沉闷,可以这么说,这是我吃得最为沉重的一顿晚餐,我的心情压抑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也许是在我的潜意识里,根本就没有想到会有这么贫穷的家庭,根本就没有想到小万这样年龄,本应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小女孩却面临失学,并要靠单薄的肩膀去挑起生活的重压。所幸,在小万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她的乡亲们来了,村里的干部来了,镇里的干部来了,她的老师来了,她的同学来了,共同用爱心燃起她心中的希望,为她撑起一片蓝天。小万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