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描述的是江南春雨情长。作为一个生长在山村的江南人,对此印象深刻。每年清明前后,通往回家的路总是泥泞不堪,无从下脚,走得一小段路,鞋子、裤脚一片斑驳。若是在下了几天春雨之后出门,长筒靴是不可少的;出门耕作,定是头顶斗笠,肩披蓑衣了。连绵悠长的细雨中,夹杂着一丝丝寒气,也让出行的人们不敢穿得过于放肆。这春雨对万物生长确是正好。看,那雨后的春笋,正以极快的速度向天空穿刺;积蓄了整个冬天的力量的蕨菜,也破土而出,亭亭玉立;就连在雨霭中略显低调的杜鹃,也脉脉含情,等待绚烂的一刻。
今年的清明节,依然细雨连绵。在这样一个扫墓祭拜的日子里,天空烟雨蒙蒙,好雨知时节,也懂应景。一大家子人来到坟地,除去坟头的野草,顺带清除掉坟地周围的枯草,在坟头系上青纸,点几柱香,烧几贯纸,再拜上几拜,程序结束,然后走上另外一个山头。每年去的人不尽相同,心情却依旧:缅怀先辈,认祖归宗。在农村,很注重这些。那些已经走出大山、平常很少回家的人,趁着这个时间,带着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孩子,认认自己的根。也许小孩们无法辨别祭拜的是谁,但这又有什么重要的?至少传统在延续,大家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在社会不断进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年代,不是更应该把那浓浓的乡土气息放在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吗?
清明,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也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这是我们的传统,清淡明智,无需做复杂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