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城市晚报》(长春)和《网易》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徐利明、盛小云向大会提交一份建议提出,应明确中山装为国人的‘正装’以体现‘文化自信’。同时,建议将中山装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笔者认为,该建议出发点很好,并赞同申报“非遗”,但其“明确中山装为国人的‘正装’”的建议值得商榷,因为中山装里蕴含了诸多“政治”。
那么中山装里到底有哪些“政治”呢?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山装被人们视为国服。与外国西装类似,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正装。它以明朗的线条,利落的剪裁,穿着舒适而受到国人的喜爱。据说,它的设计者就是中国民主革命领袖、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中山装诞生于1923年,当时孙中山先生在广州担任元帅一职。自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以后,受外国思想文化影响,中国人的生活习惯,穿着打扮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作为港口城市的广州,这时变化更为明显。看着人们混乱的着装,孙中山觉得外来的西装式样繁琐,穿着刻板,活动起来并不方便。但是,中国本土的长衫马褂既不具备西服正式庄重的特点,也不能突出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于是,他决定设计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正装。
孙中山先生找来在元帅府任职的黄隆生。他曾是河内一家洋服店老板,因热心于民主革命事业,又恰在河内与孙中山先生偶遇,就加入了兴中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来到了广州。两人商量之后,决定以当时南洋华侨中最为流行的“企领文装”为样板,以西装衬衣的硬领为领口特点,再融以中华民族传统服装特色。最终设计并制作出了一套既庄重,又穿着舒适,活动方便的中山装。
中山装的上衣前身有四个口袋,含有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国之四维:“礼、义、廉、耻”之意。上面的两个口袋可以插些钢笔之类,寓意“以文治国”。下面的二个口袋设计成了“琴袋”的式样,兜上还配以兜盖,这样装进的东西便不易丢失,寓意“政权稳固”。衣服设对襟五颗纽扣,象征“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且“五权分立”。袖口上安放的三颗纽扣不仅是为装饰,还蕴含了民主革命之“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之意。整个中山装的后背通体而成,没有破缝,象征着国家“和平统一”。裤子的设计以简单为主,寓意政府机构要“精简”。左右各设一袋,寓意“天下为公”,公平、平等、各种利益“均衡”。右后臀上设有带盖暗袋作为装饰,寓意国家的未来会很“美好”。
民国十八年(1930年),中山装一度被国民政府确定为国服。中山装不仅是一种服装款式,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二○一三年三月十二日
(作者:中国历史研究爱好者、湖南省涟源市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