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儒家学说的创始者,中国开办私学的第一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孟子称其为上古圣学说“集大成者”。孔子先后被中国历代统治者封为“亿载之师表”、 “褒成宣尼公”、“文圣尼公”、“先圣”、“文宣王”、“至圣文宣师”、“至圣文宣王”、 “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师表万世”、“万世师表”等。被后世尊为“圣人”。孔子一生留下很多言论,其中蕴含着孔子的政治理想、伦理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二千多年来,其博大的思想、深邃的哲理宛若文化基因,已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同时,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亦有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笔者研读《论语》、《中庸》、《礼记》、《孝经》、《周易》等国学经典,发现孔子言论中有许多著名的“三字论”。笔者加以整理,期与读者交流。
1、三“不亦”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第一》)
[译文]孔子说:“学到了知识并时常温习,这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好朋友从远方来看找,这不是很快乐的事吗?他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不是道德高尚的君子吗?”
2、三“其所”论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孔子说:“看他的所作所为,观察他走过的道路,了解他安心于什么,那么这个人怎么隐蔽得了呢?怎么隐蔽得了呢?”
3、三“则”论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孔子说:“你对百姓严肃认真,那么百姓对你也会严肃认真;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百姓对你也会尽心尽责;你举荐贤人,帮教弱亩,百姓就会互相劝勉。”
4、三“可知”论
子曰:“殷因于厦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孔子说:“殷朝沿袭夏朝礼制,其所废除和所增加的内客,是可以知晓的;周朝沿袭殷朝礼制,其所废除和增加的内容,也是能够知晓的。假如以后有人继承了周朝,就是一百代以后,其礼制也是可以预料的。
5、三“不“论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表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篇第三》)
[译文]孔子说:“处在上层地位不宽宏大量,举行礼仪时不恭敬严肃,参加丧事时不悲哀,这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6、三“不”论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要注意凡个方面,如他(她)们有什么不对,就应该婉转地劝止;如他(她)们不听,则仍然恭敬,不加违抗;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7、三“之”论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译文]孔子说:“对老人要安慰,对朋友要信任,对青少年要关怀。”
8、三“而为”论
子曰:“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论语·述而篇第七》)
[译文]孔子说:“没有却装有,空虚却装实,穷困却装富,这样的人便难以保持操守。”
9、三“而不”论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6?恍牛?岵恢??印!保ā堵塾铩ぬ┎??诎恕罚
[译文]孔子说:“狂妄而不直率,幼稚而不朴实,无知而不讲信用,我无法理解这种人。”
10、三“而”论
子曰:“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篇第八》)
[译文]孔子说:“他吃得很差,却对鬼神祭祀很丰盛;穿得很差,却把祭祀穿的衣冠做得很美;住得很简陋,却把力量都用于沟通水利。大禹,我对他没看法了。”
11、三“必”论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论语·乡党篇第十》)
[译文]“国王赐给食物,必须摆正坐位先尝一尝。国王赐给生肉,必须煮熟并先供奉祖先。国王赐给活物,必须畜养着。“
12、三“不”论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论语·乡党篇第十》)
[译文]“在车中,不向内观看,不大声说话,不指指点点。”
13、三“如也”论
“闵子侍侧,?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译文]“闵子骞站立孔子旁,是恭敬而正直的样子;子路却是很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均是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孔子很高兴。”
14、三“上好”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译文]孔子说:“樊迟是个小人。在上位的人讲礼节,百姓就没有谁敢不敬重;在上的人讲情义,百姓就没谁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讲诚信,百姓就没有谁敢不说真话。”
15、三“不”论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译文]孔子说:“君子必须做好三个方面,我没有做好: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16、三“无”论
孔子曰:“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译文]孔子说:“因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睦团结,便不会感觉人口稀少;境内安宁,就不会有倾覆的危险。”
17、三“友”论
孔子曰:“益友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类,有害的朋友有三类。和正直的人交友,和诚实的人交友,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就会受益。和逢迎谄媚的人交友,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友,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便会有害。”
18、三“乐”论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乐趣有三种,有害的乐趣有三种。以得到礼乐为乐,以赞美他人的优点为乐,以广交贤能的朋友为乐,就能受益。以骄奢淫逸为乐,以游荡忘返为乐,以聚众大吃大喝为乐,便会有害。”
19、三“愆”论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译文]孔子说:“陪侍君子容易犯三种过失:不该他说话时却急于开口,是急躁;该他说话时却不开口,是隐瞒;不看君子脸色便贸然开口,是瞎说。”
20、三“戒”论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译文]孔子说:“君子应有三戒:年少之时,血气未定,应警戒自己不迷恋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应警戒自己不争强好斗;到了老年,血气已衰,警戒自己不能贪得无厌。”
21、三“畏”论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惧违背天命,畏惧大人,畏惧违背圣人之言。”
22、三“疾”论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许而已矣。”(《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译文]孔子说:“古代先民有三种毛病,现在的人比先民都不如了。古代的狂人还能直言,现在的狂人已放荡不羁;古代的人矜持而廉洁,现在的人矜持而蛮横;古代的人憨厚而直率,现在的人表面憨厚却内心欺诈。”
23、三“恶”论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译文]孔子说:“我厌恶紫色遮掩了红色的光彩,我厌恶郑国音乐扰乱了高雅之乐,我厌恶巧言令色而倾覆国家的人。”
24、三“不”论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译文]孔子说:“君子在服丧期间,吃美食不觉美味,听美妙的音乐不觉快乐,居住坐立都不安,所以不那么做。你现在心安,那你就去做吧!”
25、三“不知”、三“无以”论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译文]孔子说:“不知晓命运,就不能成为君子;不知晓礼仪,就不能立足于社会;不理解他人的言论,就不能了解他人。”
26、“三无”论
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体,无服之表,此谓之‘三无’。”(《礼记·孔子闲居》)
[译文]孔子说:“无声的音乐、无形的礼仪、未穿表服的服表,这就是‘三无’。”
27、“三无私”论
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谓‘三无私’。”(《礼记·孔子闲居》)
[译文]孔子说:“天覆盖大地没有偏私,大地承载万物没有偏私,日月普照天下没有偏私。用这三种美德安抚天下,就叫‘三无私’。”
28、三“不”、“而”论
子言之:“归乎!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礼记·表记》)
[译文]孔子说:“还是回去吧!君子虽隐退但美名仍会远扬,不矜持却庄重,不严厉却威武,没有承诺却受人信任。”
29、三“不失”、三“足”论
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礼记·表记》)
[译文]孔子说:“君子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仪容表情和言谈都非常得体,所以君子的仪容足以令人敬畏,表情足以令人畏惧,言论足以令人相信。”
30、三“以”论
子曰:“君子惧以辟祸,笃以不掩,恭以远耻。”(《礼记·表记》)
[译文]孔子说:“君子处事慎重以避免祸患,性情憨厚以解脱困境,待人恭敬以远离耻辱。”
31、三“天下之”论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礼记·表记》)
[译文]孔子说:“仁是天下行为的表征,义是天下行为的准则,知恩图报是天下互惠的利益所在。”
32、三“仁”论
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礼记·表记》)
[译文]孔子说:“真正的仁者天性就仁爱,有智慧的人知道行仁就能获益,有些人因怕受惩罚而勉强行仁。”
33入、三“近”论
子曰:“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礼记·表记》)
[译文]孔子说:“待人恭敬已接近乎礼,生活节俭已接近乎仁,行为守信接近乎情义,敬让就能行事顺利。”
34、三“以求”论
子曰:“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以求处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礼记·表记》)
[译文]孔子说:“因此君子不自己夸耀其事,不自己夸耀其功,只求名符其实;即使有突出成绩也不要求大家都跟着做,只求保持憨厚的本性;表彰他人善行及赞美他人功绩,是对贤者的敬意。”
35、三“于民”论
子言之:“水之于民也,亲而不尊;火尊而不亲。土之于民也,亲而不尊,天尊而不亲。命之于民也,亲而不尊;鬼尊而不亲。” (《礼记·表记》)
[译文]孔子说:“水对人来说,可亲近而无尊严;火有尊严却不能亲近。地对人来说,可亲近而无尊严;天有尊严而不能亲近。命对人来说,可亲近而无尊严;鬼神有尊严却不能亲近。”
36、三“则”论
子曰:“故君子问人之寒则衣之,问人之饥则食之,称人之美则爵之。”(《礼记·表记》)
[译文]孔子说:“所以君子了解他人寒冷时就赠衣服,了解他人饥饿时就赠食物,夸奖他人德行高尚时就会给他官位。”
37、三“而不”论
孔子曰:“是故之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译文]孔子说:“因此各种计谋均不需使用,盗窃乱贼之类也不再发生,外面的门户也不必关闭,这就是大同世界。”
38、三“于”论
子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谊章第一》)
[译文]孔子说:“所谓孝,就是从侍奉父母开始做起,然后便是为君子效力,最后就是建功立业。”
39、三“近乎”、三“则知所以”论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
[译文]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了智慧,身体力行就接近了仁爱,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敢。懂得这三种德行,就知道怎样修身;知道怎样修身,就知道怎样管理百姓;知道怎样管理百姓,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国家了。
40、三“而为”论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周易·系辞上传》)
[译文]孔子说:“这是由于虽然尊贵却没有地位,虽然高贵却没有人民,贤臣又屈属于下位而没有辅佐,所以一有行动就有悔恨。”
41、三“不密则失”论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而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周易·系辞上传》)
[译文]孔子说:“祸乱之所以发生,是讲话不慎重引起的。君主不能保守机密就会失去大臣的支持,大臣不能保守机密就会有杀身的危险,机密之事不能保守机密就会酿成灾祸,因此君子是谨慎严密不乱说话的。”
42、三“者”、“也”论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周易·系辞下传》)
[译文]孔子说:“隼是鸟类。弓箭是利器。射隼鸟的是人。”
43、三“者”、“也”、“而不忘”论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可保也。”(《周易·系辞下传》)
[译文]孔子说:“目前处于危险当中的人,是曾经安于其位的人。目前处于灭亡当中的国家,是曾经保持着存在的国家。目前动乱的社会,是曾经有过太平日子的社会。因此,君子居安思危,保存却不忘可能灭亡,处于太平却不忘可能动乱,这样其本人安全,国家也可保存。”
44、三“而”论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周易·系辞下传》)
[译文]孔子说:“品德差却地位高,智慧少却谋大事,力量小却责任重,很少有不陷入危险的。”
45、三“其”、“而后”论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周易·系辞下传》)
[译文]孔子说:“君子站稳脚跟才行动,心平气和才讲话,有了交情才请求。君子做到这三点,所以安全。”
二○一三年三月十曰
(作者: 国学研究爱好者、湖南省涟源市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