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相传,朱元璋登基之后,不改当初勤俭节约的作风。出身贫寒的他,经常微服私访,体恤民情。经过几番出巡,朱元璋发现,为官者欺上瞒下,迎来送往,大吃大喝,穷奢极欲,毫无节制,百姓却还贫困,大多勉强度日,少数还吃不饱。朱元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改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恶劣现象,杜绝官场贪图腐败,追求享受的不良风气,朱元璋决定从餐桌开始,严管官员的嘴。
经与马皇后商量并得到支持后,朱元璋在皇后的生日宴上作起了文章,双人唱起了双簧。马皇后生日这天,满朝文武带着奇珍异宝前来贺寿。待众人落座后,朱元章吩咐上菜。望着宫女端上来的第一盘菜,朱元璋说:“常吃萝卜调息顺气。希望众卿吃了萝卜菜,能够顺应民意,为民谋福。”说罢带头吃起了萝卜丝。之后宫女端上第二道菜,朱元璋放下筷子说道:“韭菜象征长久。祝愿我明朝统治本固邦宁,长治久安。”听罢,众官员纷纷夹起韭菜吃了起来。这时,宫女端上两盘青菜,朱元璋指着青菜说:“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臣相。”官员们只管迎合皇帝皇后吃菜。
不一会儿,朱元璋看着宫女捧上的小葱豆腐汤,放下筷子说道:“当初,村妇的珍珠翡翠白玉汤救了我的性命,人不当忘本。今日我以‘四菜一汤’为皇后贺寿。从今以后,你们应当效仿,请客吃饭,皆以‘四菜一汤’为标准。如有违反,严惩不贷。”大臣听后,立时明白了朱元璋的用意。皇帝下令,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臣子岂敢不从,从此,“四菜一汤”成了明代官场待官之道,即公务接待标准。
前不久,笔者在《文萃报》上看到一篇短文,其标题是“餐桌上的希望”。“当年,陈嘉庚到延安,毛泽东用亲手栽种的蔬菜和邻居送来的一只母鸡来招待他;在重庆,蒋介石则用800多块大洋一桌的盛宴来款待他。陈嘉庚从餐桌上品出了两个政党不同的未来,他断言:‘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在餐桌上,能品出一个政党的严格自律。1980年,张震出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他的老上级杨勇请他和另外几位老同志在宾馆吃了顿饭,却受到中纪委常务副书记黄克诚的批评:‘越是老部下,越要严格要求。’张震表示要饭费平摊,杨勇坚决不同意,从自已工资里拿出400元钱,并向黄老作了检讨。”
改革开放以来,因诸多原因,我国各级各部门迎来送往的接待标准越来越高,餐桌腐败等不良风气愈演愈烈。为了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杜绝各级官员用公款大吃大喝的餐桌腐败,中央曾规定:官员的工作招待餐为“四菜一汤”。但具体落实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一是上层未能带头落实;二是吃喝费用开支未严格控制;三是吃喝腐败问题很少追究;四是公款吃喝开支明细帐目未公开透明,缺少监督。
《政要论》曰:“故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从。’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皆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据有关统计,我国此前每年公款吃喝费用高达上千亿元,深受百姓诟病。“成由勤俭,败由奢。”对我国“餐桌腐败”问题,再不痛下决心、狠下猛药治理,后果将十分严重。
那么如何治理呢?笔者认为应“五管”齐下。一是中央高层要借鉴朱元璋整治“餐桌腐败”的经验,以身作则,自上而下,做出表率。孔子曰:“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其意思就是,凡是在上位者即上级颂导,是人民的表率,表率端正,还有谁敢不端正!这样引导官员“不可腐”。二是规范制度和管理。从中央到地方,对各单位、各部门的公款招待费用要做出具体预算,严格控制预算金额,超支部分不管巧立何种名目一律不能报销。这样促使官员“不能腐”。三是严明法纪,严格追责。毛泽东主席曾说:“贪污和浪费是最大的犯罪。”因此,建议国家尽快修改《刑法》,增设“公款吃喝罪”,拟对公款吃喝严重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这样促使官员“不敢腐”。四是除国防、外事及其它涉及国家机密的以外,其余一切公款招待费用必须按月或按周公开(可借鉴中国香港治廉经验,公开至每笔开支及其单据),并允许本单位任何工作人员甚至所有纳税人随时查阅,对不明之处有权询问。俗语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一旦真正公开透明,“餐桌腐败”问题就能迎刃而解,销声匿迹。五是根据实际情况及工作需要,给予公职人员必要的出差伙食补助。这样保障官员“不必腐”。
去年底,中央明确了“八项规定”,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均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表正则何物不正”,近日据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今年春节期间,全国豪华酒店的预订及消费量比往年大为减少,全国高档烟酒的消费量也比往年大幅下降。这是一个利好消息,说明中央的决策已立竿见影,初见成效,同时也深得民心,很合民意。
春风拂面,暖意融融!“餐桌上的希望”永恒。
二○一三年二月二十一日
(作者:中国历史研究爱好者,湖南省涟源市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