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隋炀帝杨广弑父夺位,性情残暴,好大喜功,荒淫无度,是一位有名的亡国暴君,这是不争的史实。然而,中国历史亦很有意思,对明君功绩的记载往往美化,而对其过失则遮掩或缩小;对暴君功绩的记载往往缩小,而对其过失则予以放大。“墙倒众人推”,对夏桀、商纣等是如此,对隋炀帝亦如此。因历史上记载的暴君大多是亡国之君或末代皇帝,而任何一个新朝的开国之君或皇帝均是前朝的旧臣或臣民。“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未代皇帝已无暇为自已书写历史,其历史功过必然由后朝来书写。而后朝统治者为强调新政权的合法性、合理性,同时为赢得天下百姓的认可,必然会极力赞美、颂扬自已,而尽量贬低、甚至污毁前朝亡国之君或未代皇帝。后来学者大多好谈暴君的过失,而对他们的实际历史功绩则评价甚少。客观而论,隋炀帝在位十四年,其过失很大,然其历史功绩也较大。笔者谈隋炀帝的历史功绩,决不是为其“歌功”,而是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因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语)
一、开凿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它与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历史遗产。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全长1794公里。为巩固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同时扩大南北漕运,从大业元年(605年)至六年,隋炀帝令人先后开凿疏浚了由河入汴,由汴入淮的通济渠;由淮入江的邗沟;由京口(今江苏镇江)达余杭的(今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南达黄河,北抵涿郡(今北京)的永济渠,以上相衔接为京杭大运河。这条大运河自涿郡到余杭,成为贯通中国南北数千里的水运大动脉。它不仅加强了隋朝对南方地区的政治、军事控制,便利了“南粮北运”,促进南北物流和经济发展,而且加强了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文化、艺术及科技的交流和发展,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深远的影响。以后的历朝历代及其百姓均在持续受益,时至今日,京杭大运河仍是我国南北交通的黄金水道,其水上运力称次于长江,可谓泽被后世,“利在当‘时’,功在千秋”。
二、协助隋文帝统一南北
隋朝建立后,立即着手南北的统一。开皇八年十月,时任晋王杨广受隋文帝之令率大军五十一万,兵分八路,从巴蜀到东海之滨数千里的战线上向陈发起全面进攻,其盛况堪比解放战争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战役。开皇九年正月,隋军大败陈军,俘陈将萧摩诃。陈后主与张贵妃、孔贵嫔逃入枯井中,被隋军俘获。晋王杨广率军进入建康城后,斩施文庆于石阙下,以谢三吴。同时命高颁与元帅府记室裴矩收图籍,封府库,资财一无所取。杨广的行为受到天下人的称赞。此后,陈的统治区域全部归入隋朝,隋朝得州三十,郡一百,县四百。当年四月,晋王杨广率诸军凯旋班师还朝。
三、改革行政制度
南北朝时期因多方面的原因,州郡设置多而且乱;或地不满百里设置数县,或两郡共管一县,有的郡则没有属县。州、郡、县重复出现,混淆不清。大业元年(605年),鉴于汉王杨谅以并州总管起兵造反的深刻教训,隋炀帝下诏废除诸州总管府,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内乱,维护了稳定。
四、创立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曾被学者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四月,隋炀帝下诏,凡文武百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正月,隋炀帝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等4科举人。此时的做法,只是为了满足临时选举人才的需要,尚未形成正式的制度。后来,隋炀帝又设置了明经、进士两科,并通过“试策”的方式选举人才,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隋代科举虽然只是初创,但它已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为后来科举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无论门第高贵还是出身贫寒的读书人,都可凭借才学做官。
五、融合与国内少数族的关系
隋炀帝非常重视隋朝与国内少数族的关系。大业三年,隋炀帝巡视北境,到了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启民可汗来朝,隋炀帝在千人大帐内设宴款待启民可汗和诸部落酋长三千五百余人。在巡游途中,隋炀帝又亲自莅临启民可汗和部落所在地,接受款待。大业七年,处罗可汗入朝隋炀帝于涿郡的临朔宫。大业五年,隋炀帝西巡河右,亲征吐谷浑。吐谷浑平定后,隋朝在今青海及新疆境内设置西海(治伏俟城,今青海湖西端)、河源(治赤水,今青海兴海县东南)、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四郡。高昌国王麴伯雅亦到张掖朝见隋炀帝。这样,通往西域的南、中、北三道的门户便全部被隋朝所掌控。为了管理西域事务,隋朝又设置了西域校尉。当年六月,在燕支山下,隋炀帝在巡游用的“观风行殿”(下有轮的巨型活动房屋)上张设盛大宴会,款待伊吾吐设、高昌王和其他来朝的各族首领三十多人。
台湾自三国孙吴以来,和大陆的关系日益密切。隋代称之为流球。大业三年隋炀帝派遣羽骑慰朱宽、海师何蛮到流球;次年,朱宽再次到那里安抚当地百姓。同年隋炀帝又派遣虎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军从义安(今广东潮州)出海到流球。当地人见到船舰,以为是商旅之船,纷纷前来贸易,由此可见大陆商人是经常到流球进行贸易的。此后,台湾海峡两岸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和融合,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
六、加强和外国的往来
作为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强大封建帝国,隋朝为远近各国所向往。隋炀帝想宣扬国威,即位后就下诏召募能够出使远方的使人。大业三年,他派遣使者从海道出使赤土(大致在今马来半岛)和日本,大约在同时,由陆道遣使到吐火罗、厨宾(通指今克升米尔一带,隋代一度指漕国,今阿富汗加兹尼)、石国(今乌兹别克)、天竺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南)、波斯(今伊朗)。大业中,许多国家遣使来隋。
朝鲜半岛一向和中国大陆有亲密关系。魏晋以来,半岛上高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三国中除了高丽曾和隋朝发生过战争外,其他二国均与隋朝友好。隋炀帝统治时,百济、新罗都多次遣使来隋。
日本自东汉以来,以倭国的名号为中国所知,南北朝时曾八次遣使来刘宋、萧齐,中国文化进一步在日本传播。隋朝时,日本圣德太子执政,他渴望引进中国文化,以在日本进行改革,便几次遣使来隋。隋炀帝也曾遣裴世清报聘。日本使人来时随行有学生和僧徒,他们长期留居中国,学习佛法,学习礼制和政令,多数人直到唐初才回国。通过他们,隋朝的礼制、政令在日本进一步传播,对日本划时代的大化改新起了推动甚至指导作用。
东南亚各国早在西汉时就和中国有往来,南北朝时和南朝交往。和隋朝通使的有林邑(今越南中南部)、赤土、真腊、婆利(今印尼加里曼丹岛或巴厘岛)、丹丹(今马来西亚的吉兰丹或天定,一说在新加坡附近)、盘盘(今泰国,一说在马来半岛)等十余国。
隋朝时,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有所谓的昭武九姓国,即康、米、史、曹、何、安、那色波、乌那曷、穆等国。九姓国都在大业中遣使来隋朝。
大业十一年(615年)正月初一,隋炀帝在东都大宴群臣。突厥、新罗、??、契丹、吐火罗、龟兹、疏勒、于阗、安国、曹国、何国等国均遣使朝贡。正月二十二日,又“大会蛮夷”,会见在东都的全国各族及世界各国人士,设鱼龙曼延之乐进行招待。
七、促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隋朝结束了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的政治统一,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南北合流。隋朝时期表现在哲学、文学、语言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南北交融,成绩是显著的。南、北文风过去不同。隋炀帝爱好并尊崇南方文化,来自江南的文人获得重用,鄙视江南为“东夷”的臣僚被处以杖刑。在隋炀帝的大力提倡下,南方文学成为正统。隋代书法艺术亦综合南北,为唐代书法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方、江南、西域以及外国音乐在隋代也得到交融发展。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命各地举荐原西魏、北齐、北周、陈朝的乐人子弟,集中于太常寺,对音乐进行发掘、整理和保护,将开皇年间的“七部乐”改编为“九部乐”。其中的“清乐”,即“清商伎”,是称为“华夏正声”的汉代旧典;“礼毕”即“文康伎”,据说传自东晋太尉庾亮家;西凉、龟兹、康国、疏勒、安国乐来自西域;还有天竺、高丽两部外国乐。隋代“九部乐”后来沿用至唐朝,又有了新的发展。
随着国家的统一,中外交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隋代地理学取得新的成就,特别是地图的编绘技术有了显著进步。大业初年,隋炀帝令人根据各州申报的地方风俗、物产、地图资料,编成《诸州图经集》一百卷。大业六年,隋炀帝又命臣下依据图经撰成《区宇图志》一百二十九卷,图志所叙的山川、郡图和城隍,均附有地图,是一部地理学的巨著。隋炀帝时的著名地理学家裴矩,在奉敕去张掖管理西域商人交市时,搜集了有关西域的山川、风俗等资料,撰成《西域图记》三卷,书中有地图,有记述,还有穿着民族服装的各族人的彩绘图,是一部地理学名著。
大业元年至十一年(公元605-616年) ,隋炀帝时,世界上最早的单孔石拱桥赵州桥建成,并坐落于河北省赵县汶河上。赵州桥又称安济桥,由当时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称“大石桥”。它比欧洲同类石拱桥的出现要早七百多年,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赵州桥前后共经历了10次大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76年3月8日河北唐山发生的7.6级大地震,赵州桥距离震中只有40多公里却没有被破坏,可见其坚固的程度。因此梁思成称其“为中国工程界一绝”。
八、取得第三次征伐高丽战争的胜利
隋朝时,朝鲜半岛上有高丽、百济、新罗三国,其中高丽最强大。隋初,高丽入侵辽东,奚、契丹、??等族受其控制。开皇十八年(598年),高丽王高元联合??进攻辽西,被隋朝地方军击退。隋文帝发兵三十万进击,高元遣使谢罪,罢兵修好。
隋炀帝即位后,要求高元入朝,但高元拒绝。在此情况下,如不出兵征伐,那么高丽与隋朝的属国与宗主国的关系就会脱离,不复存在。同时还会引起连锁反应,另二个属国百济、新罗也可能脱离。显然,这不符合隋朝的国家利益。鉴此,隋炀帝决定发动对高丽的征伐战争,是符合当时隋朝国家利益的。只可惜因各种因素的制约,前二次战争均被迫退兵,未能取胜。
大业十年(614年)二月,隋炀帝又下诏征集天下兵征讨高丽。三月,隋炀帝御驾亲征,亲赴涿郡;七月,隋炀帝到达怀远镇(今辽宁辽阳西北)。隋炀帝令大将来护儿率军出击,并在辽东半岛击败高丽军队。高丽王高元被迫立即遣使请降,并送回杨玄感起兵时叛逃高丽的斛斯政。隋炀帝权衡利弊,也就顺水推舟,召回大将来护儿。此次征伐隋朝取得胜利。隋朝亦增设了辽东郡。前后历经四年,隋炀帝三次亲征的对高丽战争,最终以胜利的方式结束。为以后一千多年来中国继续保持对朝鲜半岛诸国的宗主国地位奠定了基础。
九、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隋朝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仁寿四年(604年),隋炀帝即位后,立即免除了妇人、奴婢之课。因前后二代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投入,隋朝的粮食及其它物质的贮备非常充足,其仓库的富实是中国历史很少见的。
隋朝手工业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隋炀帝时,江苏扬州是当时全国造船中心。所造的战船,最大的有五层,高百余尺,可容战士八百人;皇帝乘坐的龙舟有四层,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隋炀帝还进行了改革,将原由太府寺兼管的官府手工业划归少府监管理。
隋朝商业也获得发展。长安和洛阳是当时全国政治中心。隋炀帝兴建东都后,洛阳的商业比长安更为繁盛。洛阳置有三市,东市名丰都,南市名大同,北市名通远。丰都市最大,周围八里,开十二门,市内有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招致商旅,珍奇山积。”长安、洛阳不仅是国内的大都市,也是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
综上九个方面可得出结论,隋炀帝的历史功绩是较大的、客观的、真实的。当然,隋炀帝还有一些其他功绩,笔者在此不一一而述。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篇第十九》)。其意思是,商纣的过失,其实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大。所以君子最怕沾上恶名,一旦沾上恶名,天下所有罪过都会归集于他。历史的记载对隋炀帝也正是如此。隋炀帝的旧臣、年长他二岁的亲表哥唐高祖李渊早在任太原太守时就“久蓄反隋之心”,隋炀帝曾“派使臣囚捕李渊和王仁荣,准备送到炀帝所在的江都治罪,不久又遣使释放了他们。……被释后(李渊)立即开始了起兵的具体准备工作”。此后,隋炀帝失掉了天下,而李渊却得到了天下,这就是历史。唐高祖李渊及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坐稳江山,不可避免的会夸大隋炀帝的过失,缩小甚至抹杀其历史功绩,否则会陷己于不仁和不义。
尽管隋炀帝为亡国之君,然而他的较大历史功绩是永远不容抹杀的。
二○一三年二月二十五日
(作者:中国历史研究爱好者、湖南省涟源市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主要参考资料:
(1) 刘亦发主编:《中国通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2) 吕思勉著:《中国史》,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3) 翟文明编:《中国文化1000问》,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4) 柯有庆主编:《二十四史精粹》,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9月北京第1版。
(5) 司马光等著、李择非整理:《资治通鉴》,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