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对于过年的期盼,是从母亲置办年货的快乐中开始的。看着母亲那一串串、一条条挂起风干的鸡、鸭、鱼、肉,就会让我感觉到年的香味扑面而来了,令人怦然心动,给平日的生活拌上了浓香和富足的味道。望着那日渐丰富的年货,等着腊月三十夜的到来,说实话这个万家团圆、可以放肆吃很多好菜的除夕之夜,让我们祈盼得度日如年。
旧时的除夕,是一家人围坐在摆满佳肴的饭桌旁共同守岁,全家人在一起共吃“团圆饭”。现在的除夕,是一家人围着电视机看“春晚”,品尝着丰盛的“春晚大餐”,笑声满堂,除夕守岁。灵动的烟火与鞭炮,把天空点缀得五彩缤纷,把夜晚照得如同白昼,到处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景象。这是除夕家家户户最热闹最欢乐的时候,心头的充实和幸福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温馨圆满的亲情。把一年走过的坎坎坷坷、经历的风风雨雨、饱含的酸甜苦辣,都在这除夕之夜放飞。
吃过除夕的“年夜饭”,母亲总是忘不了将糕点瓜果摆满一桌,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东西”、“讲空话”,边吃边乐,祈祷祝福。这时父亲和母亲的满足,就在儿女的喧哗笑闹之声中汇成除夕欢乐的高潮。在“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子夜时分,父亲就领着我们拿着他给我们买的爆竹出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新春气息,随着我们点燃的爆竹飘荡在除夕之夜。
父亲在每年除夕都要贴一副大红春联于大门上,春联常常是父亲亲自撰联书写,那份自豪和得意洋溢在他的脸上,让我至今都感到山一般厚重的爱。在贴上春联的同时,还会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寓意福气、福运,寄托了全家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被我们倒过来张贴着,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到了”。
家里的墙壁上每年还要挂几张浓墨重彩的新年画。年画大多是一些“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传统经典图案。这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后来年画的内容逐渐超出了“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寓意颇多。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是苏轼写下的《守岁》诗句。守岁既有对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除夕夜最让我们高兴和祈盼的当然是“年夜饭”后长辈发的“压岁钱”,每个小孩一个红包,里面只是一张崭新的伍角钱。全家人你说我笑地要守岁到凌晨,困了就去“挖窖”——父亲母亲提前两天就会交代我们小孩,过年如果困了不能说去睡觉,要说“挖窖”去,意思是去挖金挖银,图个来年财源滚滚。
今晚,当声声爆竹迎来新年的钟声,你在湖湘大地的一隅,或在异地他乡的一角,是否看到了我绽放在礼花中的声声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