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新闻 > 法院动态
日暮乡关(外一篇)
分享到:
作者:胡庆  发布时间:2012-12-26 08:28:21 打印 字号: | |

  日暮乡关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游子们的抒发,不是为了拨得官人的赏识,也不是为了描写景物,而是自然而然的油然感发。古代的人,十年寒窗,头悬梁,锥刺股,为的是一朝金榜题名,从此宦海沉浮数十载方才得意。不幸的人,只能背井离乡,开始云游,希望有“伯乐”相助,又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因此游子或最终怀才不遇或郁郁而终。黄昏、傍晚当让都会想到家乡,“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游子也如此。 

    崔颢问“乡关何处?”难道他不知道自己的家乡在哪里,抑或忘了回家的路?游宦的人思想是双重:在他心中家乡是记忆在骨子里的,花儿几朵、树上有几只鸟,从河边走到家门有多少步……都知道,于是他们兴咏,抒发情怀,诗歌鉴赏家管这叫“以乐景写哀情”;可是他们仅仅是为了美好的诗吗?一种汹涌澎湃的理想冲走了美好的景物,混沌到嘎然。因此,不想回家了,想回可有挂头。只能呆呆的自问,哪里是家。 

    所有的离家最先和最后都是与母亲告别。他们挂念妈妈,心里觉得不侍奉老母不孝,便暗下决心:一定要鹏程万里以报答妈妈。他们的终点是什么?和朝中大臣分庭抗礼或是衣锦还乡,也可能是一无所有。不管怎样,他们的母亲也不在了。因此回来的人得到了什么,又是孤儿罢了。这样的回家不便凄凉黯淡,无奈的只能来回踱步,无奈身残体弱不得再出游。 

    不仅是古人,不但是游子,历史的进程就这样。人总是有那么多追求,或拨开云雾见朗朗乾坤或想进入了反转树林。那些不得志的人,仍旧再绕一个大圈,路在没有指路标,只有目的。追求是好的,没有是可怕的。可是又有多少人在失败之后还“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世之熙熙,皆利而往;世之攘攘,皆利而往。在疯狂的城市中,拼命追逐是为了最基本的东西,在痛苦之时也应该回到原点,想想原点。在外的人啊!回家又有多难呢? 

     雨儿伤心的下了,淅淋淋的,突然想到回家了。

 

 

《庄子》心经

 

 

最近读了《庄子》,觉得庄子的人生境界不是靠一本书就能道尽的。有人觉得庄子的时代离我们很远,现代人哪有什么地方可以庄子那样隐居;同时庄子的“无为”又怎么会适应如今的生存模式。在经济飞速发达和物质熙攘的现在,庄子抑或成为“神仙”抑或为批判消极的代表。可是庄子的人生境界知识如此吗?

庄子的思想可用“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来形容,他扬弃世俗累赘,强调生活古朴,追求个性大自然,否定儒家糟粕。去接受认识他,会感他释然的存在,他所开创的世界是每个人心中的原点,这也正是物质充裕精神匮乏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境界。

庄子同一般人一样,对必要物质同样是有追求的。庄子曾向太宰荡求职,荐为漆园吏,欣然就任。宋国有一曹商,向庄子炫耀秦王给他的百辆车子,庄子却说他舐秦王痔疮换取的荣利,以此来嘲笑。同样是“有所求”,但境界却是不一样的。道家讲“道法自然”,“自然”是天道法则,自己如此不同于曹商,那种从他人而来的名利——“他然”。很显然,庄子是为了基本生活,凭他的能力和性情当差,不造作更不沽名钓誉。从骨子里透着傲气。自然而然想到现在,从我们的时代来看,不少人为了权利不惜脚踩人头,手握利刃,这些人又是在为谁在活,是为“真我”抑或“假我”?开心又有几时?

庄子的哲学观点,不但是这些。庄子的看法不是偏激的,他从一开始就知道“无用”。如:一棵千年参天大树,有的人认为把他砍了可以盈利;有的人认为可以以此探究上古植物……要是有人问,这棵树有什么用吗?许多人定会说,此树盖庞然大物,无用也。庄子就会怡然地说:“为什么一定要让它‘有用’?在盛夏之时,在绿荫下静静的乘凉难道不好吗?”庄子认为“有用”和“无用”是没界限的。王都雄先生评价“无用”说,有用无用,是少数人有用,大多数人无用,制造少数的英雄与大多数失败者;无用之用是人人有用。无用是在有用的上面,超越了有用的标准。

 

来源:新化法院
责任编辑:胡伟华
娄星区法院涟源市法院冷水江市法院新化县法院双峰县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