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新闻 > 法院动态
论老子《道德经》蕴含的光辉思想
以中国当今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为视角
分享到:
作者:谭文革  发布时间:2012-08-01 08:03:22 打印 字号: | |

       《道德经》又名《道德真经》、《老子》等,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部著名经典,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李耳(又名老子、老聃)所著。《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誉为“万经之王”。总共八十一章,五千余字,其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纵贯古今,包罗万象。《道德经》是一部千古奇书,字字如玑珠,句句含思想。可谓“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道德经》是一部万年活书,不同的社会形态,对它有不同的读解;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它有不同的诠释。中国清代大学者纪晓岚赞其为“综罗百代,广博精微”。中国“当代圣人”鲁迅颂之为“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德国著名哲学家、诗人、散文家尼采评其为“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中国汉代初期及唐朝以老子思想治国,先后开创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品读经典,开卷有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德经》对当代中国及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管理、文化教育及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仍有十分重要的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今天的很多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均能在老子思想中找到很好的答案。笔者近几年来对老子《道德经》做了一些研究,有了些许感悟,下面谈谈我的初浅看法和体会。不妥之处,望各位批评指正。  一、《道德经》蕴含的科学发展思想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其意思是,人类的活动及统治者的行为要遵循自然法则,按科学规律办事。这里蕴含了“科学”、“规律”等观点。第三十二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其意思是,天地调和从而降下雨露,没有分配指令而人们公平的受到润泽。统治者若能认识并遵守规律,就能国泰民安。这也寓意,要注重保护环境,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协调发展。这里蕴含了“公平”、“公正”、“协调发展”等观点。第二十三章“失者,同于失。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其意思也是,人同自然和谐相处,自然也与人和谐相处。这里蕴含了“和谐共处”观点。第七章“天长地久。”寓意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这里蕴含了“可持续发展”观点。因此,《道德经》蕴含了宝贵的朴素的科学发展思想。

  二、《道德经》蕴含的治国安邦思想

  《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其意思是,治理大国既不能反复折腾,也不能急于求成,而应保持相对稳定,循序渐进,稳中求进。第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细。”其意思是,解决难题、处理大事均宜在初始阶段去完成,因为天下的难事、大事均是由初始阶段开始发展的。第六十四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其意思是,要在问题出现前、动乱发生前,将预防和疏导工作做好。始终保持警惕,就会国泰民安。第五十六章“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其意思是,统治者对天下所有百姓要公平一致,他才能做天下的君王。第十三章“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其寓意正如毛泽东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第六十六章“圣上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其意思是,统治者必须以百姓意见为上,以百姓利益为上。这体现了“尊重民意,重视民生”的民本思想。第四十九章“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意指统治者要善待百姓,宽容百姓,爱护百姓。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其意思是,有道义的统治者治理国家,百姓都归附拥戴,国家才能太平。第七十八章“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其意思是,统治者只有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才能不断巩固其执政地位。第五十章“治人事天,莫若啬。有国之母,可以长久。”第二十九章“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其意思是,国家应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反对好大喜功。崇尚纯洁朴素,减少私心杂欲,做到清正廉明。如能始终坚持,国家就会长治久安。第八章“动善时”。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第三十二章“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第二十六章“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以上均寓意,统治者要顺应潮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与时俱进。重大决策应权衡利弊,平稳推进。第二十三章“信不是焉,有不信焉。”其意思是,统治者要言而有信,诚信为本。第七十七章“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寓意国家社会财富的分配要注重公平原则,以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财富分配已严重不均,并已发出危险信号。老子曰“动善时”,笔者认为,现在应是党中央、国务院狠下决心切实解决问题的时候了。“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再拖延,矛盾会更深,困难会更大,后果会更严重。《道德经》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第四十八章“无为而无不为。”第五十七章“以无事取天下。”以上章节其主要观点是,通过“有所为有所不为”而达到“无为而治”。其寓意是,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并非越快越好,而要适度。要提倡低碳生活和低碳办公,防止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过度消费。政府机构必须不断精简,社会管理必须不断创新。政府要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三、《道德经》蕴含的爱民惠民思想

  《道德经》第七章“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其意思是,统治者爱护百姓治理国家,必须有所作为。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其意思是,统治者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上”。第八十一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其意思是,统治者不过分积累财富,而应利用财富帮助百姓,让百姓致富,统治者自己就越富有;尽量把财物分给百姓,统治者自己就愈增多。统治者应尽力帮助百姓而不与百姓争利。第五十三章“朝甚除,田甚芜,全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寓意统治者要政治清明,励精图治,重视生产,勤俭节约,反对强征暴敛,反对铺张浪费。第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其意思是,百姓挨饿,是因统治者征收的税赋太重。百姓轻生,是因统治者自奉过奢而搜刮过甚。因此,老子主张国家应尽量减轻百姓的税赋,减轻人们的负担,凸显了其爱民惠民光辉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近几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因时间的积累导致我国近几年税赋过重,据统计,去年税赋比例已达32 %以上。笔者认为我国当前税赋比例总体上应适当下调,要注重藏富于民。对关乎民生方面的、农林方面的、征收对象为普通百姓、工薪阶层的税赋(包括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均要适当下调或减免。对涉及资源类、环境类、奢移消费类的税赋应大大上调。对治污税、遗产继承税等要尽快开征。合理调整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收费或价格。此外,对银行、电信、石油等垄断行业应尽快制定合理的价格调控机制,坚决取消其不合法的收费项目,严格限制其过高的服务收费。努力压缩三公消费,节省行政开支。《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因此,要将社会可用财力大幅度投入民生领域,让全体群众真正受益。

  四、《道德经》蕴含的法制法律思想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其意思是,对犯死罪的人则判死刑杀掉,而让遵纪守法的人好好生活。国家法律如同恢恢的天网,却从来没让违法犯罪的人漏失。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古善人。”其意思是,国家完善的法律制度对人人都是平等的,具有惩恶扬善的功能。第三十二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第三十七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其寓意是,统治者若能始终坚持依法办事,人们就会自动归附他、拥护他。百姓就会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由此,笔者联想到中国当前的涉诉信访问题。涉诉信访现象的凸显应是二○○四年左右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关注民生,以人为本,化解信访难题,维护社会稳定,其宗旨观念、出发点、落脚点是正确的。这项重要工作由各级党委来领导也是对的,但其具体工作由各级政府主导和组织,尤其是由其职能部门即信访局来归口管理和实施,这似乎不妥。因为这会导致行政权对司法权的粗暴干涉。在该机制的作用下,司法权往往由信访联席办来行使,司法权的独立性、公正性、权威性、程序性就大打折扣。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近几年人治观念有所抬头,法治理念有所削弱。因此,要彻底化解信访难题,就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切实维护法院宪法地位,适当提高法院机构级别。“善政执其制” ,党委政府必须坚决维护司法权威,始终坚持依法办事。所有涉诉信访案件必须严格按法律程序办理,而不宜由政府部门登记交办。有理则依法纠正,无理则坚决打击。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样,涉诉信访问题才能能彻底解决。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我得执而杀之,熟敢?”其意思是,国家法律制度必须健全完善,刑罚不能太严酷,必须宽严相济。第六十章“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其意思是,百姓相互友善,就能在德行感化下和睦相处。一旦发生纠纷,就要及时处理,坚决制裁无理霸道的一方,然后着重调解,做到案结事了。和谐其光芒,以实现大同。

  五、《道德经》蕴含的反腐倡廉思想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其意思是,要用正确的方法来治国;统治者好清静,百姓自然行为端正;统治者不贪欲,百姓自然内心朴质。寓意反腐倡廉工作应自上而下,从源头抓起,正本清源。俗语说:“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统治者是本,下级官吏是标。只有治好本,才能治好标。只有标本兼治,才能彻底根治腐败顽疾。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第三十三章“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第三十七章“无欲以静。”第四十八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以上章节均是教育引导官吏,要从思想上提高自身反腐倡廉的能力。要求各级官吏坚定理想信念,保持高尚气节,克服自身弱点,知足常乐,无欲自安,淡泊才能明志,宁静才可致远。当然,笔者认为,当前腐败的根源是权力缺乏有力的监督和制约。要彻底根治腐败,就必须从制度上完善监督和制约机制,真正建立起防腐高墙,让一切公权力的运行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全方位全时段接受监督。增强其规范性和操作性,减少其灵活性和自由裁量度。真正实现“不敢贪、不能贪、不愿贪”的良好局面。

  六、《道德经》蕴含的军事外交思想

  《道德经》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己,果而勿强。”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不得己而用之,恬然为上。”以上章节,其意思是,统治者应崇尚和平发展,反对穷兵黩武,反对霸权主义,反对用武力逞强于天下。战争不是好事情,国家应尽力避免战争,非不得已不能进行战争。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其意思是,天下和平则战马可用于耕作,战争频繁则战马只能在战场恶劣环境中生产。许多战争是因统治者贪欲太大而进行的侵略战争,是不正义的战争。战争对百姓的损害极大。第五十七章“以奇用兵。”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以上章节其意思是,一旦战争不可避免,就必须用出奇制胜的谋略来指挥作战,用慈爱和关怀激励士兵英勇战斗,出生入死,奋勇杀敌,不战则已,一战则胜。第六十八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则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其意思是,不宜主动进攻,而要防守反击。有时适当后撤就是为了更好的消灭敌人。战术上应重视敌人,切勿轻敌,轻敌就可能导致失败。若二军交战,反侵略一方是正义的,正义的一方必胜。这体现了老子朴素的战争胜负观。第六十一章“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牝。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取其所欲,大者宜为下。”这寓意了大国与小国应各自坚持的外交原则,以达到利益平衡,从而实现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寓意了老子的美好理想:国家之间外交友好,和平共处,疆界明确;边疆百姓安居乐业,互不越界,互不往来。

  七、《道德经》蕴含的社会哲学思想

  一是典型的道家思想。如《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又如第八章“上善若水。”第二十二章“夫唯不争。”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第四十一章“上德若谷”等等。二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循序渐进观点。如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出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于”等。三是对立统一的观点。如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四是矛盾相互转化的观点。如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四十二章“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等等。

  八、《道德经》蕴含的修身养德思想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四十一章“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可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以上章节,均是引导人们真心向善,修身积德;不争权夺利,要能上能下;崇尚“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同时寓意统治者,要修身养德,以德治国。《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选任人才方面,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任人唯贤,不能用人唯亲。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其意思是,人要行正道,不入邪道。正道很坦荡。第二十四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五章“不如守中。”第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以上章节,其寓意正如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二个务必”思想。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为。”第五十章“出生入死。”均寓意工作要勤奋努力,对事业要有无私的贡献精神和英勇的献身气概。第二章“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均寓意要虚怀若谷,高风亮节,不居功自傲,不贪恋官位。主张功成身退,知足常乐。

 

来源:涟源法院
责任编辑:胡伟华
娄星区法院涟源市法院冷水江市法院新化县法院双峰县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