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新闻 > 法院动态
称呼是一门调解艺术
分享到:
作者:谢斓  发布时间:2012-06-20 11:26:39 打印 字号: | |
          对于一名基层法院的法官来说,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些老百姓之间鸡毛蒜皮的纠纷。作为一名法官,一直以来,我都以中立的姿态出现在当事人面前。然而一件普通的身体权纠纷案件,使我懂得了:改变一下自己的角色,以朋友、晚辈或长辈的身份称呼当事人,会更有利于调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
          该案原、被告均年近古稀,邻居多年,素有成见,因一言不合而相互动起手来,虽然伤得不重,医药费用也不多,但原告觉得自己的伤相对而言要重一些,咽不下这口气而诉到法庭。
          承办法官接手案件后,了解到原、被告的子女、孙辈均在外地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对两人之间的矛盾进行调和。法官认为处理此案最重要的是解开原、被告的心结,否则无论审判结果如何,双方在往后长时间的相邻共处中,必然更加对立,甚至成为世仇,不利于社会安定。因此,处理此案时不仅要做到案结事了,还得尽可能地化解双方的积怨。为此承办法官多次找原、被告谈心,起初两位老人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讲起两人之间的矛盾来就激动得要吃降压药才行。为缓解当事人的情绪,承办法官和老人们拉起了家常,聊到老人的子孙后代,老人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考虑到双方年龄都较大,承办法官不像平常一些案件一样直呼原、被告的名字,而是称呼其为“爷爷”!没想到这一声“爷爷”让老人家老泪纵横,感动不已。也许是因为子孙后代长期都不在身边的原因吧,自从称呼改变后,两位老人都对承办法官掏心窝子讲起了心里话,承办法官趁机做双方的调解工作,同时设法请当事人最信任的亲朋好友帮忙做工作,使双方当事人有“台阶”可下,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此案经庭前、庭中、庭后多次调解,最终调解结案。
        “称呼”是一门语言艺术,也是我们审理案件的方法和学问,在办理此案中,我真正领悟到了一声合理的称呼在办案过程中,对调解工作而言所展现出来的魅力是:“称之有理,呼之有道,调之有径”!
来源:双峰法院
责任编辑:胡伟华
娄星区法院涟源市法院冷水江市法院新化县法院双峰县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