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法官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心平气和?要怎样才能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消除当事人的怨气?法官自身的素质、修养是关键。现实国情决定了司法的中国特色,法院不乏法理精通的专业化法官,但更多的是陈燕萍式的平民法官。走进田间地头,走入寻常百姓家,与老百姓、与当事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马锡伍审判方式无论是在当今的乡村社会还是城市还有其存在和发扬的巨大空间。平民法官好像是近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它的含义不是指法官的出身,而是指法官能深入平民百姓,是指法官的办案方式方法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同。平民法官是对优秀基层法官的一种肯定称谓。平民法官也许不具备高深的法律理论功底,但却具有化解矛盾纠纷的特殊智慧;平民法官能深入民间,熟悉民风、民俗,能听得懂老百姓的话语,能将法言法语转换成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把话说进老百姓的心坎里,把法律理念和公平正义播散到老百姓的心中;平民法官内心永远秉持公平公正理念,时刻设身处地为诉讼当事人着想,与当事人交谈时保持倾听的姿态,表情温和,面带微笑,在当事人情绪失控言辞失当时保持冷静,对有过错的当事人予以批评时能有理有节,注意方法,保留面子。总而言之,平民法官就是有一颗爱民之心,并把自己当成老百姓的一员。
老百姓呼唤平民法官,现实国情需要平民法官。当我们能时时刻刻心平气和地面对每一个案件当事人,能时时刻刻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时,我们离一个平民法官的要求便愈来愈近了。娄星区人民法院吴菊花同志的这篇文章虽然浅显,却能给我们一种很深的启迪。
浅谈法官的心平气和
我到法院工作二十六年了,先后从事民事审判和执行工作,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作为一名法官,一定要保持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对待当事人,善待当事人。只有保持一个平和的态度,才能化解好各类矛盾纠纷。
平和是指温和、冷静、心沉气静,与激愤、激动、激怒是截然相反的心境。法官尤其需要平和,要以温和的心态和心境面对各类因受伤害、受损害而激愤悲伤,并诉诸法院的当事人。作为法官必须保持一颗沉静、理智的心。我常想,案件的双方当事人都在苦苦追求心中的公平和正义,内心必定是疲惫、焦虑、无助。法官是公平正义的化身,是当事人最后的希望。法官只有俯下身子,多一点温情、多一点耐心、多一份热情、多一份坚持,视当事人为亲人,才能为百姓解除忧愁,送去祥和。用真情融化坚冰,把冲动变成理智,把冰冷变成温暖,把不幸演绎成美丽。特别是在执行案件过程中,法官的心平气和态度更显重要。执行案件中有很多被执行人无履行能力,而申请人依据法院的判决向法院申请执行,往往寄予厚望。然而此类案件又很难执行到位,当事人因为不能理解,从而对执行法官产生误解,甚至纠缠执行法官,说一些难听的话,如果此时我们法官不能以心平气和的态度对待当事人,就会更加引起当事人的不满,矛盾更容易激化。如果我们的执行法官换一种态度,处理结果就会大不一样。如我负责执行的付某人身损害赔偿一案,付某受人雇请去他人承包的工地做事,摔伤致二级伤残,法院判决雇主赔偿付某16万多元,另每年支付治疗费用3万元。雇主是一个农民,家境贫困,根本无能力承担这笔费用,便想方设法逃避执行,对法院的执行人员避而不见。申请人付某的小孩和妻子三番五次来法院催促执行,情绪很是激动,见此状况,我总是耐心地、和颜悦色地接待,对申请人的遭遇寄于极大的同情,并多次来到申请人家进行看望和慰问,通报执行进展,使法院的执行工作得到申请人的理解。而对被执行人,我们穷尽了一切调查措施,执行人员虽然找不到被执行人,但经多次找其父母、兄弟做工作,最终双方在法院主持下达成执行和解。试想当当事人心怀怨气地指责我们的法官时,我们不以平和的态度来抚平当事人的心理,矛盾就更容易激化,当事人会更加的不满,甚至走向极端。想一想,人们面对温和与面对愤怒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你就会认识到,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如果你想获得别人的好感,不管别人怎么样,你都应该用最平和的态度应对你所遇到的一切。
所以,作为一名人民法官一定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当事人。要经常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