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新闻 > 法院动态
污染事件频发呼唤民生理念
分享到:
作者:宣海林  发布时间:2009-09-01 11:10:44 打印 字号: | |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一些地方连续发生了血铅超标、铅污染等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尽管这些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某些部门在面对民生事件时的举措被动与失当还是暴露无遗。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力得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巨大提高,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任何改革都是有成本的,伴随着改革进程的加速,诸如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深层次问题渐次显现,对改革的深入进行构成威胁。能否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与社会矛盾,关系到改革开放事业的进程与社会的稳定发展大局。

    基层是社会矛盾频发的地区,也直接关系到民众对政府的评价,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基层民众对民生与民权问题的感受最直观、最真切、最真实、最敏感。如果不能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在最大限度提升民生与民权水平的基础上取得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民众对政府的评价就不会很高,也就难以建立政府部门在民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近年来,在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等理念的指导下,不少地方的执政方式实现了重大创新,民生、民权理念已经深入不少基层干部的内心。但是,由于经济增长指标的政绩评价标准依然没有改变,追求短期的执政效能的政绩冲动甚至在一些地方得到强化,由此带来执政方式的短视化,如唯GDP至上,追求直观的政绩投入,忽视民生的投入,忽视民众生存权、社会保障权、环境权等基本权利的保障等。一些地方确实取得了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但也为社会矛盾的积聚埋下了隐患。近期出现的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就是这些矛盾的体现,它们也反映了某些地方在执政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从长远来看,不建立良好的执政理念,不真正将增加民生投入、提升民权水平作为地方政府执政的出发点和第一要务,任何行政方式的创新都将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最终也难以实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其实,许多地方的主政者也清楚这一点,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既需要自己作出许多牺牲,让出不少权力方面的既得利益,又需要在工作方式、工作重点等方面进行诸多创新,做出更多的探索,这些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而更重要的是,目前评价执政效能的最重要的标准基本上还是单纯的经济指标,执政理念与行政方式创新的动力还是来自于直观的地方经济增长带来的政绩观。在这样的压力下,诸如开胸验肺事件、血铅事件等就难以避免,甚至是前仆后继,愈演愈烈,而某些部门的举措被动、失当也就并不奇怪了。

    对此,我们不应当好好反思么?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严文郁
娄星区法院涟源市法院冷水江市法院新化县法院双峰县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