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新闻 > 法院动态
炒作“裸体烟”是过度阐释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09-07-06 15:53:05 打印 字号: | |
“水蜜桃姐姐”想必是山东宁阳本地网友,否则不会从极行业、极窄众的“宁阳党建网”,慧眼发现当地一次会议提供碟装香烟的照片。“姐姐”一定是网络精英,想像力超强,擅长揣摸网民偏好,撰写《官员都变聪明了,现在开会全上裸体烟》帖子,原创“裸体烟”这个刺激眼球、相当好卖的偏正词组。

  果然,在网络炒作的黄金时段——三天内“裸体烟”即蜚声远扬,引来时评、跟帖无数。仅查百度“裸体烟”关键词,前三页就有如下文章:“心虚才抽‘裸体烟’”、“从裸体烟想到小平同志在主席台上掐烟”、“‘裸体烟’是对抗舆论监督的杰作”、“会议改抽‘裸体烟’一点也不幽默”、“唯有制度能揭下裸体烟的遮羞布”、“‘裸体烟’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游戏”、“惊闻‘裸体烟’属少见多怪”等等。

  看上去,有的文章是否用力过猛:“……这样表演下去,抽‘裸体烟’,喝‘裸体酒’,搂‘裸体女’,当‘裸体官’,即使一时得势,终要在‘系列裸体’上栽跟头,被法律剥得一丝不挂,押上人民的审判台。”说得?咸,演绎过头。

  “党的艰苦朴素、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让他们丧失殆尽。”上纲上线,有点牵强。

  “‘裸体烟’的出现警醒我们:单纯依靠眼球效应的网络监督是不能独立支撑监督大责的,如果没有更充分的知情权……很容易被官员以各种技术所规避。”联想丰富,观察深刻。

  “烟可以抽公家的,可是肺是自己的,从爱护干部的角度,应该取消香烟一项的公家买单,别说什么反腐的大话。”苦心婆心,通情达理。

  “会议桌上只要一摆烟,就是一种腐败,只是这种腐败形式被某些地方当成了惯例而已。”鞭辟入里,一针见血。

  “‘盘里放烟’是开会用烟的常态……因为有很多优点,如方便与会者拿取,且不易形成浪费,还可以防止顺手牵羊……盘子里码烟是‘官员学聪明了’(是)错误判断……‘裸体烟’是少见多怪的判断,由此引发的价值判断也是不准确的。”熟悉情况,“实事求是”。

  乍听说“裸体烟”,我也以为是烟厂专门制作的没有文字图案的白包香烟。其实是“桌上放着一个盘子,盘子里码着香烟供与会者享用”。这种“单根摆放”的情形,早在多年以前我就见过。其用意确与当地官员的解释,以及上面一位作者的叙述相吻合:为了节约,防止多拿。根本与近期出现的周氏天价烟事件和“斗智斗勇”、“对抗舆论监督”、“遮羞布”等延伸判断无关。时评文章高深莫测的一些阐述,似乎击错对象,疑为“胡乱联系”、过度阐释。

  当然,批评其不该公费备烟,有腐败嫌疑,倒可能沾边,但并非新鲜话题,吸引力、杀伤力显然不够。

  意见领袖忧国忧民,反腐心切,在掌握信息不够完整、不够对称的情况下,表达有些随意、有些过度,无可厚非。“尊重差导,包容多样”嘛。不能要求每个发言者承担法官的裁判职责,占有新闻发言人的丰富信息,以及具备学问家调度严密逻辑的能力。

  良言、诤言者无罪,但可能有偏有误。这就需要当事人、利害关系方及时表态,澄清误解,平衡误传,避免误导。像上面被炒热的“裸体烟”事件,当地该叙述缘由,倾诉苦衷,为自己解围。如果有明确规定地方开会不能公费上烟,就该承认错误,坚决纠正。即使没有明确规定,也应汇聚民智、吸纳民意,从善如流、改进工作。这样,才会重树形象,修补公信。

  十多年前,我到胶东采访调查,乡里就在自已的伙房招待,用大盆盛了家常菜,随用随舀。特别是当地一种便宜的散装白干酒,用大桶装着,下面专门安上水龙头,自己喝多少接多少。这种以节俭为目的的土法自助餐,要是被如今某位网络高人看了,一定又制造出个“裸体酒”来大加鞭挞吧?

  互联网民意时代,他说,你也说,大家都说,才公平。与工于网上表达的高手或炒作事态的推手相比,很多人和组织不敢说、不会说、不愿说,显然陷于劣势。沉默“失”金,若错失良机,损失必难收复。

  而“裸体烟”之热词,用一次两次可以,多了,就腻。网民们有了审美(丑)疲劳,曝料者和炒作者又须开动脑筋创造更酷的概念,彰显网络话语监督之不易。专业或者业余时评作家们,尚有稿费可赚,而那些志愿监督者如我,自发自觉自助,出的都是义务工,真够难为的,顺致敬意。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严文郁
娄星区法院涟源市法院冷水江市法院新化县法院双峰县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