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除重庆外,浙江等其他省市也频频发生高考加分弄虚作假事件。人们有理由追问:究竟通过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才能保障高考加分的公平性?
严惩造假:
捍卫社会公平的底线
6月22日,重庆市对31名在民族成分方面造假骗取高考加分的考生本人进行了处罚,取消了加分。在这些考生中,以“裸分”659分稳居重庆文科第一名的何川洋格外引人注目,其父何业大是重庆巫山县招生自考办公室主任,其母卢林琼是巫山县编办主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考前,何川洋民族成分由汉族改为土家族,如果不是被举报将可以获得20分加分。
6月29日晚,重庆市巫山县宣布,包括何川洋父母在内的3名相关责任人受到免职或停职处理。调查发现,2006年7月,在卢林琼知道的情况下,何业大委托时任中共巫山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巫山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的万民强帮忙,违规为何川洋的“民族成分更改申请审批表”签字审批,并报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于同年10月9日批准申请,并发放了更改证明书。
此外,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汤平的女儿汤佳(化名)也因假民族生被查处。她高考裸分471分,本来离重庆市高考二本分数线差9分;但如果获得20分加分,就可以高出二本分数线11分,轻松读个不错的本科大学。
权势子女高考加分造假引起社会舆论强烈反响。根据国家民委、教育部、公安部今年5月初联合下发的《关于严格执行变更民族成分有关规定的通知》,对于弄虚作假、违反规定将汉族成分变更为少数民族成分的考生,一经查实,取消其考试资格或录取资格,并记入考生电子档案。
一位教育界人士表示:“这意味着,包括这位文科第一名在内的31名违规考生,都有可能被取消录取资格。”
“更改民族成分骗取高考加分的行为并非第一次,前几年,湖北等地就被曝出一些父母为实权人物的高考考生擅改民族身分骗取高考加分,而处罚却往往是取消加分了事,违规成本如此低廉,造假行为当然屡禁不止!”杭州一位学生家长夏语冰说。
不久前,浙江绍兴一中高考航模加分提出申请的19名考生中,绝大部分都是非权既贵的权势家庭子女,“三模三电”加分项目因此被戏称为“权势家庭子女俱乐部”。
“骗取高考加分行为不仅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质疑,而且破坏了社会诚信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要加大惩处力度,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如果仅仅是取消加分、免除职务,谁敢保证,明年的高考加分不会再出现弄虚作假行为?”杭州一位家长说。
高考加分:
能否避免人为的操纵
作为一项执行多年的国策,高考加分主要针对两类考生,一是退役军人、烈士子女、少数民族等特殊考生,主要体现对这些特殊人群的照顾性;第二类是各种特长生,包括三好学生,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全国奥赛获奖者,科技发明竞赛优胜者,思想品德突出的学生等,对这些特长生以鼓励为主。具体项目由各省份在教育部划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加分标准也各有不同。
据了解,尽管加分政策是教育部门制定,但是加分项目却涉及科协、体育、外事、民委、计划生育、残联、公安等多个部门和单位。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严格的定量标准和外部监督,容易受到人为操纵,导致一些加分考生受人质疑,丑闻迭出。“取消高考加分政策”的呼声也不绝于耳。
“加分政策的初衷是好的,本意是为弥补高考录取制度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缺陷,为特殊人才敞开高校的大门。但是高考的利益太大了,只要有一线机会,考生、家长甚至个别部门就会想尽办法钻空子。”山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界人士对笔者说,一些地方无视教育部公示高考加分信息的要求,或者对公示信息采取“删繁就简”的策略,更加大了监督的难度。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教授王学辉认为,单纯地叫停加分政策,缩减加分分值只是权宜之计。为了人才的公平选拔和培养,必须重新审视、梳理现行的高考加分制度,充分赋予群众监督的权利。
公开透明的公示制度是群众有效监督的前提。浙江省2009年采取高考加分学校和省招考机构两级公示、省级测试的方法,将一批企图弄虚作假的“南郭先生”拒之门外。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冯成火说:“考生是否符合加分条件,他的同学、老师会比较了解。之前,我们只是在省级层面公示,但监督效力不够,因为看到公示的人不了解学生的情况。”
同时,考虑到近三四年来,高考体育类加分项目已成为群众投诉、质疑的重点,其中以无线电测向、航模等最多。因此浙江省2009年增加了“门槛”——这类考生在取得相关证书后,还需进行省级统一测试认定。
刚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2009年申请高考加分的4998名考生中,有483人未获得加分资格。其中,两级公示淘汰144人,339人没有通过省级测试环节。
加分政策:
应该更加公开与透明
甘肃省会宁县农村教师王宗学认为,公正的加分制度,可以为学业优秀的贫寒学子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从而促进社会平等。鼓励特长生的加分应该削减,才能彰显教育公平。
事实上,正是看到了一些高考加分项目标准模糊,往往被权势家庭子女所利用,“只减不增”已成为高考加分中的一种趋势。
江西、湖北、江苏等省前几年取消了省级优秀学生保送或加分的政策。浙江省2008年取消了优秀学生干部的高考加分政策,原因在于“这一项目加分标准过于模糊,受益者大多为领导干部的子女,比重已严重偏离了合理的范围”。
王学辉认为,考试中为一些特长生加分并非我国独有的政策,但我国一些地方赋予了加分政策更多的含义。例如,在一些地方中考、高考中出现的海归子女加分、金融高管人才子女加分、博士子女加分、纳税大户子女加分、农村独生女加分、招商引资加分等。前不久福建永安市叫停的买房就可以中考加10分的政策,不仅与教育无关,而且是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笔者在山东、重庆、浙江等地部分高中采访还发现,奥赛等特长班学生选修率最高,因为获得者可在高考中获得保送或加分的宝贵机会,也有一些学校近年独辟蹊径,培养学生的科技发明、创新能力,目的也是瞄准科技创新大赛,以此加分。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对学生创新能力、艺术专长等特殊才能的培养是一个慢功夫,最好不与高考挂钩。应该取消高考加分项目中的创新、奥赛等。
“高考事关千家万户,哪些项目应该加分也是见仁见智,如何取消变质的加分项目、保留大多数人认可的项目?有关部门可以考虑举行高考加分项目听证会,邀请学生、家长、老师、学者和媒体等参与讨论,使这一政策更加合理、公开、透明。”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说。